中蜂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贵州蜂大大
收起左侧

《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QQ
QQ
积分
3233
在线时间
1918 小时
居住地
广东省 中山市 中山市

3650

金钱

320

回帖

3233

威望

金牌会员

Rank: 4Rank: 4

发表于 2019-8-8 23: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学习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931
在线时间
235 小时
居住地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岑巩县 思旸镇

2342

金钱

294

回帖

931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21: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意蜂与中蜂饲喂性比较
2 Y1 g7 J. G  x# y. u1.意蜂耐饲喂性强   意蜂耗糖量大,称其为“糖蜂子”一点不过分。通常情况下,只要意蜂给糖充足,其毛病就少,蜂好子也好。这表明意蜂的耐饲喂性好!此为人工饲养意蜂提供了极大方便。要么依靠长期大分量给糖、补粉的定地饲养,要么是连续追赶大蜜源的转地饲养。这也使意蜂的饲养成本与风险大大增加。根据我们的给糖量估算,维持一群意蜂群势不增不减正常生活的年给糖量,大约是一群中蜂年给糖量的5倍。如果要分群、产浆,耗糖量还会进一步增加。# E9 M! R6 k" w" @$ z! q0 U" ^
2.中蜂抗劣性强、耐饲喂性弱   中蜂抗劣性强,在抗寒耐饥方面表现卓著。到了冬末,贮蜜虽已基本耗尽,蜂团还未散的中蜂群,熬到春季复壮的事例,已屡见不鲜。作者甚至见到过,冬末时贮蜜已完全耗尽,蜂团初步解体的老式桶养强群,居然在随后到来的油菜花初花期活过来,末花期还发生了分蜂。但中蜂的耐饲喂性远不如意蜂,尤其不耐过度饲喂。如果我们糖浆的过浓与过量饲喂都视为过度饲喂的话,过度饲喂的中蜂,在短时间内就会呈现出类似于热伤害的状态。中蜂饲喂稍有不慎,就会使成年蜂显现异常,蜂儿烂子。一次饱喂便飞逃的事例,也常有发生。可见中蜂虽然要饲喂,但忌过度饲喂。此既是其饲养成本低的突出优点,又是其实现家养的一大难关。) `7 R4 c: J* D2 b) s6 N" N
3.意蜂、中蜂耐饲喂性差异原因   各种蜜蜂起源地的蜜源条件,决定了相关蜂性。意蜂起源地的蜜源具有大面积、长流蜜,但种类相对单一的特点,石南草便是此类蜜源的代表之一。意蜂在生存竞争中适应了这样的条件,因而具有:善于利用大蜜源;敏感性较差;不善于寻找利用零星蜜源等特点。- g" E+ [$ x: y. N5 P3 e
中蜂起源地的植物种类繁多,地形地貌复杂,小气候多变,致使各种蜜源植物的分布与流蜜状况明显不同,可谓千差万别。所以,中蜂保留了敏感性强,善于寻找和利用零星蜜源等相关蜂性,以适应复杂的生存环境。其采食性因而独具特色。: x1 l% O- g: Z. y6 G' k# o+ {1 g6 N
若仅仅从“吃相”来看,生活正常的中蜂群在饲喂器处采食活跃动静大,末了“抢食”乱 糟糟!而意蜂取食则相对 “静悄悄”。
; c+ C* j* _2 W' c9 ^6 i9 U4.蜜蜂饲喂的理想方式与难点  由上分析可知:蜜蜂饲喂最为理想的模式,就是仿照其起源地的蜜源模式和尽可能保持其“吃相”。养蜂实践中,这样的饲喂模式相对于意蜂而言,容易实现。而对于中蜂饲喂,确难模仿。需要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并作适当转换才能实现。
- ^% P3 T' F5 S! Q) p, K8 E6 M: _! ^1 L3 s  e
贵州蜂大大点评:本节作者详细叙述了意蜂与中蜂耐饲性差异的原因,强调在饲喂中,我们必须遵循蜂性。中蜂要喂,但不能乱喂。- r& K7 V: H; ]* c, l3 ?- j
2019/8/9
/ h9 x6 Q1 Q4 C$ h0 ^/ P)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931
在线时间
235 小时
居住地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岑巩县 思旸镇

2342

金钱

294

回帖

931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22: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中蜂饲喂要定时、定量、定浓度$ [6 B3 M2 |' D& V$ [
1.蜜蜂饲喂要符合基本法则   看看其他家养动物,投食的定食定量,早已成为为饲喂的基本原则。即便人类自身,由于饮食节律失调而导致内分泌紊乱,相关疾病发生的事例也屡见不鲜。蜜蜂取食的的“好心情”与下咽行为,都对脑神经与咽体侧的分泌活动起着重要作用。由此产生的相关激素,又支配着蜜蜂的行为与生活。过度饲喂,必然引起内分泌紊乱,进而引起生理、行为和其他方面的错乱。因此,蜜蜂饲喂也应符合定时、定量的基本法则,切忌随意性。中蜂饲喂还要注意浓度。4 M+ V% z/ x8 B. q
2.定时饲喂符合中蜂习性   中蜂起源地的环境复杂性,生物多样性,气候多变性,决定了中蜂采集活动存在了一定的定时性与数量限制。只有在最佳时间段外出,才能趋利避害,实现有效采集,提高劳动效率。如果迟到,不是花蜜被竞争对手先拿走,便是被雨水雾气稀释掉,或者遭遇蜜蜂敌害。由此看出,在每日固定时刻饲喂,符合中蜂属性。从采食速度看,中蜂在每日清晨、上午、临近傍晚和傍晚,采食速度较快,天黑以后采食速度较慢。便若在夜晚饲喂形成节律以后,取食速度也与白天的相似。- W- Z( w& z4 I( H

2 J  a3 e, j7 o9 ?) ]# D) j' L( L+ U: B4 Y/ e2 V" j
贵州蜂大大点评:从喂蜂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蜂饲喂一般都会选择晚上,以减少盗蜂。本网蜂蜂友更有全场蜂一次性喂足的做法。也就是几斤糖浆一次加进,让蜂慢慢吃,同样获得了较好的饲喂效果。我觉得作者在本节的论述有矫枉过正之嫌。作者所列举的事例“看看其他家养动物,投食的定食定量,早已成为为饲喂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早已经不存在,就看猪场,现在都是用那种自动给料器,里面有充足的食料,猪随时想吃,随时可以吃,早已经没有那种定食定量的概念。
( |# ^' d; u, b/ }) l; j/ V$ M2019/8/10
) N: X* L" Y& a/ M5 b, |1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931
在线时间
235 小时
居住地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岑巩县 思旸镇

2342

金钱

294

回帖

931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19-8-11 23: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3.中蜂饲喂定时程度   根据我们的初步观察研究:中蜂奖励饲喂应隔时不隔天,即虽不宜在一日内连续喂给,但在需要奖饲期间,每天都应喂给一次。而且强调准时、定量饲喂。中蜂救助饲喂一般不隔时,可以时时相接的连续进行,但有隔天的时限要求,即一次大分量投入,让蜜蜂连吃数小时,如果不能实现每次大分量投入,也可以在蜜蜂吃完后立即再添加,但如此连续的救助性喂给糖浆不要超过2天。还未补足的,应停止饲喂,间隔三天之后再饲喂。: K# b5 _! T. K6 C% m3 \; k
' t. W6 S3 `. J/ ~
贵州蜂大大点评:我看到本网有蜂友一次性就给足个把星期甚至半个月的糖浆,这也是蜂友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4 e2 Z9 s) P2 y. k' z7 M2019/8/118 ~( l" _% F) `1 E8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积分
4581
在线时间
1331 小时
居住地
广西区 桂林

4923

金钱

436

回帖

4581

威望

金牌会员

Rank: 4Rank: 4

发表于 2019-8-12 17: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学习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931
在线时间
235 小时
居住地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岑巩县 思旸镇

2342

金钱

294

回帖

931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21: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4.中蜂饲喂定量、定浓度依据   善于采集利用零星稀散和糖浓度较低的蜜源,是中蜂饲喂量应较少、浓度不宜过高的主要依据。在多种蜜源植物共存的情况下,都同时开花流蜜的可能性较小。不同种类的蜜源植物交错开花,加上较为零散的分布,必然导致相同时段内可采到的蜜量有限。而且,中蜂起源地潮湿气候等因素,造成这些地方的植物流蜜浓度一般不高。根据我们测定:糖浓度仅有15﹪的甜汁,也会被中蜂采回巢。! R2 z; E4 K! F/ e3 P
5.中蜂饲喂需要不同浓度  救助饲喂一般需要采用高浓度糖浆,甚至饱和糖浆,才能实现短期内补足。但高浓度糖浆对中蜂的副作用大。所以,除了上述的时间间隔要求,救助饲喂还应在蜂群正常,闲蜂多时进行。相比之下,中蜂采用蜜脾作救助饲喂的副作用小,封盖蜜脾为最好。
9 a' i6 N5 \- |中蜂奖励饲喂浓度,也有根据不同需要来确定。为此,又可将其分为:较高浓度;一般浓度;较低浓度;低浓度。若以含糖量50﹪为界,那么,超过50﹪便称为较高浓度;低于50﹪便属于较低浓度;含糖量低于20﹪的称为低浓度糖浆。根据我们观察:作长期奖励饲喂时,采用较低浓度、小分量的糖浆,最不容易对中蜂生活造成副面影响,因而是最安全的奖励饲喂。由此可知,中蜂奖励饲喂通常应在较低浓度和低浓度的范畴选择。而连续奖励饲喂在一周以上,就应视为长期奖饲。0 ]9 M6 }  I  ~6 h4 r. b$ g, E/ M

2 T; L1 E: d& z7 f- A贵州蜂大大点评:作者中蜂饲喂定量定浓度的依据就是“善于采集利用零星稀散和糖浓度较低的蜜源,是中蜂饲喂量应较少、浓度不宜过高的主要依据”值得商榷,如果我们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在中蜂起源地一年四季气候条件不同,并不是作者后面所说的仅仅“气候潮湿”。就像我地,春季和夏季前期气候确实潮湿,但夏末和秋季气候却非常干燥,这样气候环境也一定会造成蜜源植物花蜜含糖量的变化。那么中蜂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它就得适应浓度高低不同的花蜜。当然,我这也只是一种分析,和作者一样。《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与《蜂群生物学》相比较,前者提供的一些论点多来源于分析,猜测,而不是像《蜂群生物学》里面论点都来自于蜂场实验报告,这也是《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不足的地方。5 z# ~3 o9 }1 |
2019/8/129 D; Z# a1 h# `) m' @- };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5121
在线时间
1314 小时
居住地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黄平县

8870

金钱

1659

回帖

5121

威望

白金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发表于 2019-8-13 13: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蜂饲喂方法是中蜂饲养人的一个技术节点。明白了怎么饲喂,也就能让蜂群“安居乐业”了。
用心做事,用心总结;久久为功,水滴石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931
在线时间
235 小时
居住地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岑巩县 思旸镇

2342

金钱

294

回帖

931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19-8-13 20: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中蜂奖励饲喂难点与转换  j9 g4 [- o3 X. a
1.奖励饲喂量是浮动变量   在中蜂饲养中,繁蜂性质的奖励饲喂最常用,也量容易喂出问题。所以,中蜂奖励饲喂参照模式理应是自然界的“繁蜂蜜源”。人们将满足蜂群育儿采集需求之后,还略有盈余的蜜源,称为繁蜂蜜源。+ k8 D, ~7 a8 c
相比之下,模仿繁蜂蜜源的浓度和持续多日泌蜜的每天饲喂较为容易,而份量模仿难!因为蜜蜂采蜜量受蜂龄、群势、气温等诸多因素影响。即便是同一蜂群,其增长与衰减变化,都会导致采食量的增减变化。由此可知,奖饲给糖量是一个经常浮动、较难准确把握的变量,从而出现奖饲要么过多,要么不足。在爱蜂心情驱使下,更多的是对中蜂喂过量了。( ~, g5 v$ R& I% E
显然,在没有外界蜜源时,人工饲喂量较易准确调控。外界有蜜源时,饲喂量容易出现偏差。所以,即便像意蜂这样的糖蜂子,经验丰富的养蜂者,也会选择在 “繁蜂蜜源”地繁蜂,甚至转场避开干扰性蜜源,以增强繁蜂时人工调控的有效程度。
5 \+ t1 B" O7 T2 D, `8 ]8 O# g4 s/ {  B  F4 T: J) e$ r: c* H
贵州蜂大大点评:我觉得蜂群在大量繁殖时,往往还会伴有大量蜜源,那么作者提出的这个“繁蜂蜜源”不应该是繁蜂的最佳蜜源,而应该是繁蜂时的最低蜜源要求,少于这样的蜜源,那就得奖饲。所以,我觉得不应该把奖饲搞得这们复杂神秘,蜜源少就多喂点,蜜源多就少喂点或者不喂,最应该注意的就是尽量不要出现蜜压子就行了。+ ~* O& A4 F3 E
2019/8/13
  A* H/ L7 v, c/ F6 G+ N)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931
在线时间
235 小时
居住地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岑巩县 思旸镇

2342

金钱

294

回帖

931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19-8-13 21: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贵州蜂大大 于 2019-8-13 21:13 编辑
5 l; p4 X( n! J$ u/ F; Y5 U$ p9 b5 g. M% z( s9 I. A
如蜜:咋们都属于黔东南,我看你地蜜源和我这里几乎一样。对于饲喂,确实是必须的。其实就算业余养蜂,也是要饲喂的,不然蜂群就会来了跑,跑了来,成不了气候。  发表于 8 小时前
/ H& |' p- \/ U; a7 t
9 V+ r7 ^+ d4 Z! U5 R贵州蜂大大:是的,我们两地相隔不远,气候蜜源基本一样。专业养蜂为了抓产量,在几个大蜜源到来之前要把蜂群调控到最佳采集群势,喂是必须的。但如果业余饲养,如果不喂,丰年可以多收一点蜜,年成不好也还多少有点,不会饿死。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饲养经验。0 R* @: Z4 f8 R' I' C: V
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931
在线时间
235 小时
居住地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岑巩县 思旸镇

2342

金钱

294

回帖

931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2: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2.中蜂取食量相关要素及后果  根据我们采用不同份量的奖饲观察:蜜蜂采食糖浆量与采食所耗时间密切相关;蜂群状态与采食量密切相关。
# J7 H' L1 I5 }' q就单次饲喂来看:喂给分量少时,中蜂整个采食过程踊跃,末了呈现乱轰轰的抢食状态。喂给较多时,先有一段采食积极期,此期的糖浆消减快。之后,便是采食懈怠期,此时糖浆消减明显变慢。再之后,甚至基本无蜂问津!这在糖类易发酵时期,未被取食的剩余糖浆,超过半日大多已发酵变质。从连续多日,每天进行奖励饲喂取食时间限量调控的蜜蜂采食状态看:凡是时间限定在能持续保持采食活跃状态内的中蜂群,生活一般健康正常。反之,蜂群生活异常,蜂儿易病或已烂子。这些都表明:中蜂奖励饲喂有一个安全量问题。若无其他措施保障,连超安全量的奖励饲喂最容易诱发蜂病。+ p0 H! C2 q$ g- m
只要能保持中蜂每次采食的踊跃状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中蜂生活健康正常。欲持续保持中蜂生活踊跃状态,就要限定每次喂糖量;欲保护中蜂采食积极性,使其长期呈现取食踊跃状态,就需要长期调控限定,每次喂给中蜂的奖饲糖浆量。若要在不同时期,限定每次取食的糖浆量,则可以从控制蜜蜂的采食时间着手。
1 I. Q/ \" Y8 I8 t: E) z* e7 I当然,采食耗时还与多种因素相关,比如:外界蜜源状况、在饲喂器上蜜蜂能够采食的面积、给糖浆的时间、饲喂器搁置地点等等。我们是在外界缺蜜期巢内贮蜜足的条件下,采用鸭舌状饲喂器,于巢门旁边作饲喂观察。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比较,初步得到这样的结果:无论群势强弱,中蜂每日奖饲一次的糖浆份量,以其在1小时内踊跃吃完,末了还呈现抢食状态的,能长时间保持采食积极性。而且,这样的蜂群生活状态,与其在繁蜂蜜源期的表现最为接近。超过1小时吃完的,采食积极性通常不能持久,超过时间越长,采食积极性丧失越快,蜂群越容易表现异常。
+ @9 F6 u  J4 z; O7 T  M9 U/ Q. o/ V* \7 i/ e
贵州蜂大大点评:养蜂十多年,奖励饲喂也搞过,救助性饲喂也搞过。一次给糖量有多也有少,在第二天继续饲喂时检查,有吃完的,也有没吃完的。对量还是比较随意的,也没有发现蜂病跟给糖量有什么直接关系。
& i! P: [% |  h3 u0 y0 M4 N6 h4 l但从作者的实验来看,给糖量跟蜂群是否能健康生活密切相关,那么,还是宁愿信其有。" A3 Y, j0 X' u9 d. J6 b" @: r7 X& l4 |  ?
这节,作者阐述的重点就是每次饲喂的给糖量问题,蜂群能在一个小时之内吃完,这样的给糖量是最安全的。
& Y- H' l  e; T! u8 b- T2019/8/14
% I! j6 v( ~% J! x9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931
在线时间
235 小时
居住地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岑巩县 思旸镇

2342

金钱

294

回帖

931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21: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3.转化奖饲变量    根据前述观察结果,我们初步认为:可以把上述条件下接近1小时吃完,作为中蜂每次奖饲分量恰当的依据。即以蜜蜂专用的鸭舌状饲喂器为容器,选择清晨或临近傍晚,先以少量饲喂作诱饵,在蜜蜂已建立起前来采食的条件反射后,再将喂给的糖浆量增加到在1小时内踊跃吃完的程度。从而将如此条件下“取食1小时”获得的糖浆量初步定为中蜂奖饲不宜突破的时间上限。这样,就将难于把握的奖饲变量转变为易于操作的时间常数,即以采食消耗时间为限量标准,要么到时终止饲喂,要么,经初次试喂定出糖浆的恰当里量后再喂。
" ^! z; S4 e# y1 ^7 ?, B在上述时间内取得的糖浆总量,都属于不会干扰和威胁蜂群正常生活的安全量范畴。即中蜂奖饲性质的糖浆采食时间通常可少于1小时,一般不超过一小时。预防与治疗蜂病时若需用糖,也应同样。4 o- F9 d+ X+ L+ G: }2 N
当然,这样的安全量也会随奖饲进程和饲养管理措施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采用不同取食面积的饲喂器,施用其他措施等的奖饲糖浆安全量及其所对应的恰当时间,请依据上述原理自行拟定。
. y: D% e0 c( Y& f/ N9 f6 u! l3 D& n0 I) Z! C4 q& _" {' z
贵州蜂大大点评:不是每个养蜂人都有鸭舌饲喂器,所以在饲喂过程中,我们只要依据上述原理即可。具体操作,那就是先确定饲喂器,然后放糖浆,当观察到蜂踊跃采食的时间结束,就抽出饲喂器,称量剩下的糖浆,用喂前糖浆总量减去剩下的糖浆量,得出的数量就是该群蜂的安全饲喂量。而且还要本着宜少不宜多的原则。( L3 K( h" q$ u% E6 _
2019/8/15
* u8 Z0 }( I% V1 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931
在线时间
235 小时
居住地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岑巩县 思旸镇

2342

金钱

294

回帖

931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19-8-16 21: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中蜂给糖注意事项
8 z; p$ N% G  D# i4 g- m: S- H(一)质量可靠
+ U( y7 K& x& v. H- s3 x蜜蜂因世世代代取食蜜、粉,相应器官与消化系统都已高度特化。只有取食像蜜和花粉这样的精良食物,方能消化吸收。取食劣质食料,容易导致蜜蜂消化系统受损,体质弱化患病。需喂糖时,所用糖应是优质清洁白糖。若用蜂蜜,则应是未变质蜜。禁用红糖、饴糖、红糖、土糖等杂糖喂蜜蜂!
4 m8 N! }; P7 }(二)做成糖浆" u- S2 {* n4 M% C  e/ X" w
观察表明,对于固态糖,中蜂利用率很低。如果巢内、饲喂器内有糖的结晶颗粒,中蜂一般都要将它们清理出去,而不是将其用水溶化后再利用。这说明,中蜂对糖的状态也有严格的选择,喜好液态糖。因此,要将糖用水溶化,做成糖浆饲喂。
6 e0 Y6 ?5 g* h5 F4 R. \3 J
0 l  s- z  O6 v& g6 q贵州蜂大大点评:养这么多年蜂,还真是什么方法都试过,喂过炼糖,喂过白糖粉,喂过红糖块,喂过蜂蜜,当然主要还是喂糖浆。特别是初春,气温低,不适合经常开盖,有时喂糖浆蜂甚至不吃,蜂群又严重缺蜜时,我好几次都是放一些红糖块在蜂箱底板上,蜂也吃完了,也没见什么不良应。当然,还有一点,也是为了隐蔽喂糖行为。因办经常有路人好奇心重,趁我不注意打开蜂箱观看,把红糖块放巢框下面一般人都看不见。) U3 D4 J3 X8 M! P$ a
2019/8/16
+ Z) I& P! F5 H9 Q$ F%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931
在线时间
235 小时
居住地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岑巩县 思旸镇

2342

金钱

294

回帖

931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19-8-17 21: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饲喂技巧
* `( v3 Z  ^+ x8 A: P+ C4 P低温季节喂糖,可以趁糖浆仍温热时喂给。高温季节,应待糖浆完全冷却时才能喂入。2 I7 b9 r- z/ r% w. X
间隔一段时间后的饲喂之初,可在糖浆中加入些蜂蜜,或在与糖浆液面紧挨的地方涂抹少量蜂蜜,以便及早引诱蜜蜂前来取食。一旦尝到“甜头”,工蜂们便会源源前往取食。甚至在次日的临近时刻,就已早早等候在那里,“企盼”蜜、糖浆的出现。' j: |% s! B3 V  ~: `
初喂时宜少,再喂时可酌情增加。待蜜蜂们建立起“此处有蜜糖”的条件反射之后,便可根据不同需要进一步增加喂给量。3 A6 `$ I8 E% `4 y
中蜂对糖的敏感程度与气温变化的关系密切,有状态不同的敏感点存在。一般情况下,若以25度为分界点,那么,气温越向下降,中蜂对糖的敏感程度越高;气温越往上升,中蜂对糖的敏感程度明显弱化,甚至出现“厌食”倾向。对此蜂性,要注意灵活运用。例如,在敏感程度低时仍需饲喂的,尤其应遵循宜少不宜多的原则。. t9 R3 n/ ~1 A* S4 B* I2 y
(四)防溺
* [3 z/ f) K: G8 t3 q7 a0 U6 o已在开口饲喂器内潜伏等待的蜜蜂,逢糖浆来临时,只顾嘴馋,不顾被淹没危险。过分贪恋蜜、糖和吸食过饱的蜜蜂,若跌入糖“河”之中,还会连带其他一些蜜蜂。因此,为了避免溺死蜜蜂,饲喂器的形态、结构都要有所讲究。有鸭舌盖的蜜蜂饲喂器,防溺效果好!蜂具店一般有售。若使用开口式简易饲喂器,应注意器壁应较为粗糙,以便于蜜蜂抓附。除此之外,在开口式饲喂器内要设置足够的漂浮物。
3 w" u7 a, ]/ p: ](五)慎选喂给时间  G$ f! i- o& k
中蜂取食糖浆较快的时间段依次为:清晨、上午、傍晚。因此,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选择喂给时间。一般可在傍晚饲喂。因为饲喂后的蜜蜂常会兴奋外出寻找食物。傍晚饲喂,能留出蜜蜂既可外出,又能安全返巢的一段时间。这样,既化解消泄了蜜蜂们因此产生的出巢冲动,防止热能集聚产生过热伤害,又有利于蜜蜂找到本群箱内的饲喂点。
: K9 w1 b; L3 m  r0 J1 \/ q4 o' {无盗蜂之虑喂给糖浆量又不多时,可选择清晨饲喂。在蜜蜂对糖高度敏感时期,例如,缺蜜期、秋季贮备越冬用蜜时期,蜂群较为密集的地方,为防止饲喂引发盗蜂,一般选择夜晚饲喂。若在气候适宜蜜蜂外出时节选择夜晚喂饲者,尤其是需要连续数日饲喂之初,还应关闭巢门(开通气窗)后再喂。如果蜂箱密闭性差不能阻止蜜蜂外出的,在夜晚饲喂时,要实行严格的灯火管制,以防蜜蜂兴奋出箱扑灯。有明月的夜晚要视为有灯火。
% Q& O- f' ^: b( q+ W" y$ b(六)不宜灌脾饲喂
# Y+ c1 n' d# H) Y! ]蜜蜂吸取糖浆时,便开始混入唾液。从生物化学角度看,此举是在给糖加酶。这有利于使人工糖浆及时的转化为蜜蜂容易消化吸收的养料。如果以糖浆灌脾方式喂给,蜜蜂要么将其逐一吸取、转运加工,要么“忘记”吸取。未被吸取加工过的蜜,最容易发酵变质,产生副作用。此外,蜜蜂取食喂给糖浆的速度,直观反映出此时蜂群生活状态,为养蜂者提供了洞察蜂群状况的机会。灌脾饲喂,就没有这样的机会。
* k* O4 Y/ y, a(七)不宜饲喂群
4 C; m; ?9 P) M7 U对无王群,含无王但有王台群,有热症状群,慎喂或不喂,以免提前引起工蜂产卵或诱发其他蜂病。
1 l) L' n3 Q% b: R
: @' i3 s, n' P: p) o- a贵州蜂大大点评:怎样饲喂,作者在此节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如果没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只要照做就行。在饲喂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防止盗蜂。5 P5 H& X" N/ d
2019/8/179 J  ~% I' d( x  Q+ [6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931
在线时间
235 小时
居住地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岑巩县 思旸镇

2342

金钱

294

回帖

931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19-8-18 22: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奖励饲喂$ A6 b/ Z, `5 i% y( W; e6 t) o* u
(一)奖励饲喂原理
7 l7 q5 @7 `( V. V随外界条件变化而作相应调整变化,使蜂群生活状况与客观条件相协调,是中蜂适应性强的根本原因。其中,蜜源条件变化,对中蜂生活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该变化的本质在于:有无新蜜入巢、入巢新蜜的数量与香型、入巢新蜜浓度。对此进行人工模拟,便可调节蜂群生活,实现人们饲养管理的预期目的。在养蜂生产中,繁蜂性质的奖励饲喂最为常用。而长期养蜂实践已表明:处于繁蜂蜜源期的中蜂,繁蜂效果好。所以,中蜂奖励饲喂通常是模仿繁蜂蜜源的泌蜜量与浓度。
; \- ~2 l) U+ u( N  I奖励饲喂,能显著提高蜜蜂积极性。奖饲后,工蜂外出采食活动明显增多,清洁能力增强,泌浆量增加,造脾积极;蜂王产卵积极性也显著提高。因此,在外界蜜源缺乏时,为实现群势恢复、调节壮年蜂出现的高潮期、培育度劣蜂、快速造脾等饲养管理目的,就需要运用奖励饲喂方法,尤其是在缺蜜期繁蜂。但在需要保存蜂群实力的时期,则应对蜂群进行任何形式的奖励饲喂。: ]9 F8 y- ~8 ?' r3 x$ m
饲喂时机不当、浓度欠妥、喂量不准确的所谓奖励饲喂,也容易导致中蜂生活失调,蜜蜂不安宁、空飞。体力与贮蜜消耗大,甚至出现应激反应。因此,我们主张在流蜜期一般不奖饲中蜂;繁蜂蜜源期应慎喂或少喂,甚至不喂。+ q% e( s: @% T" W. |
我们曾在外界缺蜜但不缺粉,气候适宜繁蜂的时节,将巢内贮蜜充足的较弱群,分成两组做试验,各群都投入2千克白糖。一组是在2—3天内将2千克白糖,以高浓度糖浆的方式全部喂入;另一组以每天50克白糖,做成低浓度糖浆,连续喂40天。结果,用较低浓度连喂组的繁蜂与造脾效果,都显著好于高浓度突击饲喂组的。这也说明中蜂喂得饱,不如喂得巧!
( K) Z( _4 ^% D( t; d如果巢内贮蜜充足,那么,每天给予数量不多的糖浆奖励饲喂,便能收到显效;如果贮蜜缺乏,要么适当加大奖励饲喂量或提高奖饲浓度,要么在短期内补足之后,再转为每天给点奖励饲喂。
' j6 u4 m: ]. J, g! a4 F8 ]$ [
* \9 ~6 K# H9 z  a" N7 l; A) i贵州蜂大大点评:在我地,八月底到九月上旬的五倍子蜜源过后,一直到十月下旬,就处于缺蜜期,而十月下旬过后的野菊花和千里光,要看年份,但我养蜂这么多年来,野菊花和千里光头年开花时节,大多数是低温阴雨天气,蜜蜂利用率低。养蜂生产中的所谓“一年之际在于秋”,指的是秋繁培育一批越冬蜂,我们这里的最佳时机应该是九月中旬取完五倍子蜜后到十月下旬的野菊花和千里光开放之间四十天左右时间。如果这四十天繁蜂成功,来年春繁来势就快,可以夺取春蜜丰收。而我地这四十天却是一个缺蜜期,但不缺粉,所以,这四十天的奖励饲喂就变得非常重要了。6 `* j/ O' x1 v6 o9 g
2019/8/18
  m! B, q! f, u; \3 r+ p0 @7 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931
在线时间
235 小时
居住地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岑巩县 思旸镇

2342

金钱

294

回帖

931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21: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确定奖励饲喂时机
1 `1 I$ B" g! g1 z% C奖励饲喂的目的不同,饲喂时机也有差异。为实现不同目的,而进行的奖励饲喂时机,一般需要相关要素进行推算。
! P7 ~- \" T  Y6 y6 `, Q1.培育采食适龄蜂奖饲时机    根据工蜂发育历期,成年蜂转入壮年期和适宜外勤采集的时间进行推算,中等及以上群势的蜂群为:1 ?8 B7 h# Y0 b# h. f
                19.5(天)+18(天)=37.5(天)% t2 T8 A  W! `: T
理论上在需要大量壮年蜂之前的第37.5天,开始奖励饲喂,就能达到目的。因为,在中等及以上群势的蜂群中,抚育蜂充足。( [3 }8 S' j2 {
弱群需要留出育成一批抚育蜂的时间。所以,弱群开始奖励饲喂的理论时机为:8 h; l( P/ S3 i4 Y
                37.5(天)+19.5(天)=57(天)
  d, U* v/ s* q由于壮年蜂与蜂蜜、蜂花粉的生产密切相关,同时,还决定着授粉效果。所以,为稳妥起见,就应该让育成的壮年蜂等蜜源,而不能让蜜源等待壮年蜂。养蜂实践中,一般在需要大量壮年蜂之前的40天,便可开始着手奖励饲喂。群势较弱的,还可在60天之前就开始。
" C5 o9 l" G+ s; s* M2.培育泌浆适龄蜂奖饲时机   因为工蜂在羽化出房后的第6天至12天,王浆腺最为发达,处于适宜泌浆的生理适龄期,所以,为生产王浆而培育泌浆适龄蜂应在:
+ ]$ L7 r6 O2 h+ [                  19.5(天)+6(天)=25.5(天)6 a3 o# ^' H8 B. K
即在预计产浆前26天,就开始奖励饲喂。
. @+ S5 K3 y; P8 C, {! t1 ]0 q/ _( z3.培育度劣蜂奖饲时机    按照理论分析,培育越冬适龄蜂至少应在当地蜜蜂停飞前,第29.5天开始奖励饲喂。这是因为,育成一批蜂所需的19.5天,再加上能选择好天气安全排泄飞行的10天。: m; u4 `( d. |. |5 S# q8 ?
根据我们的观察,中蜂在秋繁高潮之后,越是临近断子冬蛰期,越难调动起抚育积极性。所以,应趁秋繁高潮之机,育好、育足越冬适龄蜂。因此,培育越冬适龄蜂的奖励时间,可与秋繁起始时间相同步。
) w. f$ Q5 p3 T( ]! A培育越夏适龄蜂,不必考虑认巢飞行的安全温度。所以,应在当地历年蜂群转入度夏状态,即呈现维持性育儿或断子之前一个月,就开始奖饲。对于其他目的的奖励饲喂,可根据上述原理自行拟定。但无论哪一种目的的奖励饲喂,在推算出起始日的基础上,都应宁可提前不要推后,以便在时间上留有充分余地。而且,奖励饲喂持续时间一般应在15天以上。停停喂喂,收效也微。, e) @' [5 u& Q2 L" F
" J( f; q9 ]+ p, ~
贵州蜂大大点评:在我地,八月末九月初的五倍子蜜,是秋季唯一一个大蜜源,也是收获秋蜜的唯一蜜源。按照作者论述,我地最热的时候是大暑和立秋这两个节气,蜜蜂基本呈现维持性育儿。如果要想夺取秋蜜丰收,那就得从夏至开始奖饲。5 e+ t+ J) A" a$ o6 l$ O
而且,我还设想,奖励饲喂能不用最好不用,一是增加劳动量,二是难避人眼目,对自己的声誉有影响。况且,我地夏季繁蜂蜜源还是有的,有时甚至可以收到少量夏蜜。那么,在不奖饲的情况下,怎样提高蜂群育儿积极性呢?我认为,换新王是一条可以替代奖饲的途径,因为新王时期,只要外界不缺蜜粉源,新王就有一个暴产期,我们就要充分利用新王的暴产期。那么,就还要提前24.3天开始育王。具体时间计算如下:( I! U1 S. N8 Z: G' o; T
14.3(天)+10(天)=24.3(天)
% ?, V; ]/ G6 C4 m5 u) g14.3天是蜂王发育历期,10天是交尾开产的大致时间。也就是说,小满10天后即6月初就应该开始育王。然后8月初再育一批王,就可以实现新王采蜜了。: W0 }' L( R- \% k; u8 K
2019/8/19
$ Z0 z* {3 j, Y  Z*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蜂网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5-5-1 17:30 , Processed in 0.165240 second(s), 20 queries .

备案号:鲁ICP备2023002647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