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angchh 于 2021-3-7 00:10 编辑 h! R. s, s- f- }( G. g8 E$ P$ D
湘之南 发表于 2021-3-6 16:55
8 s! z- p& \0 U(热带)大排蜂、(亚热带)中蜂、(温带)意蜂+东北黑蜂,按这个分类野生情况下在各自所属气候带都能 ... 4 ?+ N* Y5 U/ [+ m- h2 S4 ?! j
; `: d, F# F9 O1 T; v很有道理,故补充一点信息和个人浅见,供您参考。) o% v4 A6 B7 d; r
5 ]( S7 z) J" M1 V# V意蜂原产地在亚平宁半岛,地中海气候,介于亚热带与温带气候之间。与欧洲黑蜂仅隔一座阿尔卑斯山,很近,但刚好是温热分界线。东北黑蜂是混有卡蜂血统的欧洲黑蜂后代,意蜂是混有塞浦路斯蜂的欧洲黑蜂后代,也很近。东西蜂之间有生殖间隔,东西蜂各自内部目前没发现生殖间隔。
+ @1 F' v' G! r6 P( s
: z' E5 t0 P u中蜂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逼近寒带边缘,也包括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雨林气候和高山气候,从气候类型上来说,几乎覆盖了其它所有蜜蜂的地域。其对气候和地域的适应性极强。中蜂好养,因为适应性强,但象西蜂那样养好更难,原因也在于适应性太强?太会适应,太会变,让人没有意识到调节到最佳状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仓蜂群强,只因万变不离其宗?无意中接近了最佳状态?中蜂养好了,也许与西蜂没有太大差异?理解了这些,也许有助于理解中蜂的分蜂热?中蜂强群就不难了?
) e2 v$ a- F5 U/ r7 B* h6 a. g7 A. x# Y: j4 m* n
大蜜蜂有很强的采集能力,耗蜜量很大,也有很高的产热能力,弃巢迁飞时几乎没有剩蜜,露天单脾营巢可能还是为了散热需要。夏季生活在尼泊尔凉爽高山地区的大蜜蜂,仍振翅扇风散热。其季节性迁飞,可能有追逐适宜温湿度和蜜粉源的双重原因,就像山区中蜂的季节性迁飞一样。; D/ a: c) ~, ]8 n$ m7 F
" W" Q2 J& x* e' i% R% |
黑蜂耐寒不耐热,意蜂耐热不耐寒,是原产地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夏季不热,一个冬季不冷,以及由此造成的蜜源特点,进化中形成了各自的蜂种特性。意蜂原产地冬季温和多雨不缺蜜粉源,非常适合繁殖,自然就不会停子,群势强大,也进化出良好的调温能力。意蜂在亚热带的生存障碍,主要是有更强育子倾向而对巢穴容量、温湿度和蜜粉源要求更苛刻一些,不是病虫敌害。环境好的亚热带地区,意蜂有很多的。102楼图片巢穴所在地温度与广州相近,降水略少,当地有胡蜂和蜂螨。; L }! x! w( B( y1 A) R3 C$ j+ c
, S' C& M0 s' C$ {$ U4 X( e意蜂在热带潮湿气候下适应不好,但与适于热带气候的东非蜂杂交后,就表现出极好的适应性,成为目前所向披靡的最强大的蜜蜂品种。目前发现有百万只蜂一群的群势,相当于400框蜂,足以让行家惊讶。随着杂交优化,我观察到养的人在增加,不知未来是否会成为热带亚热带地区主流品种?
$ b- k9 I. K/ Q* L9 w- p
0 u1 Y# x9 f. B9 c$ R我懂了,我是借机表示一下对蔡前辈的歉意和感谢!不管观点如何,我都很感激,交流有不同观点的碰撞,才有最大价值。前辈们年纪大,打个字,不容易,说话又温和,大度,很多帖子是一生经验的总结,没道理不尊重。坦率质疑,不影响我内心的尊重。我常有说错的地方,非常欢迎您和各位的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