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angchh 于 2020-12-13 06:12 编辑
! G" ~, O; K& T3 R中蜂王台 发表于 2020-11-28 10:010 f8 B- r5 U: s9 Y( g N) X
不同意说法,正确的散热和保温是不冲突的,这不是冰箱的保温,蜂群本身可以调节热的稳定。所以开发蜂群调 ...
; x& V! A' Z8 `0 U+ v& L9 V* m" ?* o7 u; X$ Y" D) Z- k
蜂群有调节温湿度等巢内小环境能力没错,东南西北,地形气候有差异,春夏秋冬,炎凉燥湿有不同,亿万年来,蜂能存活,能发展,毫无疑问地显示了这种卓越的调节与适应能力。还需要我们去开发蜂群这种调节能力吗?又如何能开发得了?
( F8 `; v" p/ @9 D3 D$ `( Y7 ~+ k, a" j. R2 A7 g+ c
事实上,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代价的,冬季耗蜜多,夏季寿命短,就是这种调节的代价;分、逃、衰、灭,也是这种调节的代价;病虫害多发,还是这种调节的代价。因为调节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正常要求,于是就有了淘汰,这种优胜劣汰,也正是生物进化的自然法则,也是这种调节能力代价的极致。
r2 E6 _, k5 P4 ]4 ^- C! Q" |4 c' h' J8 W; B% Y
轻则耗蜜,重则耗命、耗寿、耗健康,这种调节代价不可谓不小,对蜂群和养蜂人来说,经常是难以承受之重。" x, c9 d* H$ v2 {: M4 s
0 R2 v! \) r) e6 ?4 ?. n! V
蜂群繁荣兴旺发展好的时候,无一不是调节负担轻的时候,比如春秋气温适宜时;群势大小适宜,利于调节时;蜂箱设计合理,或者野巢洞穴冷热干湿恰当,利于蜂群调节时;受外界干扰最小时,包括人为开箱与操作干扰。3 {* t4 G/ J3 S
( E# t; N6 Y1 d {2 U
我没明白“开发蜂群调节能力”的意思,我的想法很简单,尽量减轻蜂群调节负荷,尽量不让蜂群使用这与生俱来的调节能力。比如,天寒地冻时有适当保温,少吃蜜增温;天炎暑热时充分散热,不让蜂采水、扇风、散团离脾、脾外箱外挂胡子来降温。蜂群有这些增温降温的调节能力,但要创造条件让它不用少用为好,以减少病害,增强体质,节省体力,延长寿命,壮大群势,迎接大流蜜,而不是去搞人为开发,让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2 d: O: q& u0 A- u5 T2 O5 K
1 k: v0 Z* J% b" o: G# N- ^养蜂人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减轻蜂群的调节负担,而不是开发调节能力,加重调节负荷。如果要加强蜂群调节能力,最好办法应该是养强群,育健康蜂,这样做的前提,又恰恰是减轻蜂群调节负荷。否则,无异于缘木求鱼,那岂不是人为添乱、添堵、添代价?
- N' k$ y; r- R
* o, g) c w/ _5 m5 |# j至于“蜂巢布局”,我不否认不同的布巢方法,对蜂群温度调节有重要影响。但人对温度的感知能力远不如蜂,环境温度更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昼夜不同,早晚不同,人为布巢犹如刻舟求剑。蜂群需要一个稳定适宜的小环境,并为此不断调节,最忌人为干扰破坏。把箱子(巢内)的保温与散热做好了,让蜂有个冷暖干湿恰到好处、无敌无害的舒适居所,布巢的事,还给蜂,比较好。
7 K8 n. Z; ?, n$ m, n' x1 F9 x% p) K# C, |7 Q. G
蜂巢保温与散热,通常,嗯,是通常,肯定是有冲突的。但也肯定是有办法可以缓解、甚至基本解决的,只是方法优劣、效果和代价大小有不同。楼主方法,我觉得代价小,而效果大。因此我很认同。 s G# u& `% D! F- g5 a0 C1 [
7 r: q3 M; T& Y
已有一些新蜂箱的设计,巧妙利用热力学原理,注重箱内热平衡,维持较好巢内小环境,已取得良好效果,比如,有的最大群势扩大一倍,有的增产两倍,有的已基本无需管理,有的只需要最少剂量草酸治螨,有的已连续四年不用任何药物治蜂病……蜂群健康状况有了极大改观。附图这个老外做的简单设计,保温与散热比较协调,保持巢内热量平衡,有利于巢内温湿度稳定,避免大幅波动,大大减轻蜂群调节负荷,仅越冬第一个月就少耗了4kg蜂蜜。这样折腾箱子,而不折腾蜂子,不好吗?. e3 G9 c' u; j! j1 d
; e0 {3 F. ^ K$ d( e5 q) G& n
至于完美方法,也就是未来方向,可能莫过于应用高新技术,用大数据建模,实现智能调节,以人对蜂群的零管理、零操作、零干扰,实现蜂群调节负荷的最小化(接近于“零调节”),这样来终结活框,也终结土养,而不是“开发蜂群调节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