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angchh 于 2019-11-30 19:13 编辑 , G4 r0 W- o7 A1 p a
黑哥 发表于 2019-11-22 19:38
% Z& V; Q9 N* c0 y3 c: H$ |& Z从群势上讲,中蜂平均蜂数只有意蜂平均蜂数的一半左右,而子脾数量也勉强只有意蜂的一半,这两个一半所提 ...
% n& e" R0 M# ^5 B) F1 |) y
! o x1 D7 P( e& N; k+ L中蜂野外强群可能不止意蜂的一半。之所以有一半的印象,是因为我们所见到的中蜂的野外生存环境多被破坏,不如意蜂生存环境好。而人工饲养的,又因为技术水平等原因,没有养出应有的强群。也就是中蜂群势的潜力没有被我们充分认识到。新蜂箱的设计,应该充分挖掘出这种应有的潜力。
E0 C) |3 `7 ?3 f z/ N, }. t) }& A* }
意蜂的多箱体,和中蜂的格子箱、三峡桶和其它土养,都是蜂群结团在箱子底部,都是内生热的利用最大化。野巢强群,无论中蜂、意蜂,还是东蜂、西蜂,无一例外的都是结团在底部造脾。
) J6 r% c" h- C, P- B
, o- T. [+ W$ [; E; L. u) u新蜂箱的设计,不仅要做好保温隔热,还要做好散热,没有好的散热,就没有真正的中蜂强群。我相信华夏中蜂的散热做的不错,除非他利用了特殊的地理空间。他如果把散热性能再优化一下,再加其它配套措施,我相信他能养出30脾的强群。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他可能用的是主动散热。我不知道黑哥用的什么散热方式,但如果推向全国应用,散热可能非考虑不可,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单独的,还是联合的。很期待您的“热的排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