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假 蜜 真 说8 p% y3 d& A& s2 e O
蔡呈贵' [: M9 T& B1 M% z r
(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教育局,微信:ccg13970377358)
5 x/ b# \4 M- i1 ]
6 U2 f! c9 _# \5 z0 d* F/ h. z我知道:在蜂友中,提这个话题是犯忌的。0 p8 p# P6 j" E2 {, C
数年前,我儿从一位“老养蜂”那买回一瓶蜂蜜。在家存放了一年多后,里面的东西发生了变化:上部保留了桐油般的液态,下部则成了一圆形的冰块。我养蜂后,在大流蜜前如果没有给巢脾 “清糖底”,卖出的蜂蜜时不时也会出现少量糖水“返砂”沉底结冰之现象。“小养蜂”往往在此“出丑”,这是一道难过的“卖蜜坎”。0 a! P B6 h' M' n) N$ q9 s0 {
如果以养蜂为幌子来卖假蜜,这是国家重点打击的暴利行为——因为白糠水价不足2元,而土蜂蜜价近百元。为好奇并一探究竟,我近三年在养蜂的同时潜心研究并暗中调查了所在地的蜂蜜市场——4 r! _4 g; \ F, \6 W
一位化学专家告诉我:白糖化成蜜关键要解决糖液的“返砂结冰”问题,将其结构由多糖分子变成单糖分子,方法有掺入硫酸根破坏其分子结构。在实践中,白糖的速溶有2个途径:一是白糖加水在高温的作用下溶解;另一种方法是将白糖倒入稀硫酸溶液中在搅拌的作用下进行化学反应。前种方法,相信蜂农人人都会,就是俗称化糖,但自然条件下久存“返砂固化”不可避免。这种假蜂蜜,蜂吃人吃于健康并无大碍,一位老养蜂向我传真经“这种蜜我一般五一节后开卖,以防现丑”。后者由于掺入了硫酸根改变了糖的分子结构,工艺复杂,大多在工业化流水线上生产,让人吃进肚子后,后果可以想象。有的人就忘了“举头三尺有神明”的古训。
1 t4 q* @+ T* f* u: y7 b在住地蜂蜜市场暗中调查中,一位经销额上亿元规模的老总向我透露:“我的蜂蜜进价六七元,灌瓶包装后批出去是八九元,走的是量”。在一家“前店后厂”的蜂蜜专卖店的储货仓库里,数百大桶的假蜜让我懂得什么叫“规模化经营”。外省一位糖业公司经理找我联系:“五五型”假蜂蜜每吨4千元即每斤2元可长期供货。由此可见:假蜜市场是个暴利市场!
0 v5 [. p0 y3 a) ?身为养蜂人,我认为卖蜜是件两难的事:熟人收钱伤感情,不收又亏本;陌生人卖蜜,质量纯不纯往往让人生疑。大家都难走出这个“怪圈”。如能实现巧发蜂财不靠蜜,那是养蜂中的上上高手。近年兴起的蜂业经济有:卖蜜的、卖浆的、卖蜂的、卖王的、卖技术的(即办培训)、出书卖文章的、办厂卖蜂具的,还有开发蜂产品、经营蜂文化的。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8 ^; Q5 V. C! q2 D5 U0 ~) t
但,养蜂人心宜善,不违天条!这是我的养蜂信念。也望广大蜂友、蜜客理解:天底下,无利的事是没人干的,要么成名!" N8 `5 N2 n" } d- y7 X
近两年来,我研究蜜蜂写观察文章,繁殖蜜蜂出售蜂群,已很少出售蜂蜜,虽赚钱不多,却实现了“巧发蜂财不靠蜜”的目标,尝到了供给侧改革的甜头,是《两个木匠的对话》启迪了我——. ^* Z5 I6 s9 x- {$ p, Q5 i
某日,两个木匠见面。7 N3 e: ], q$ j k
甲说:“我用斧头为自己砸出了一座金山”。
3 h! i1 z4 ^! o6 x) w3 W4 m- L4 a乙说:“我靠凿子在人们的心目中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I; ~/ K p. j: H% X6 `
故事简单却寓意深刻。在养蜂界,但愿我和更多的同仁,都能立志成为后者!2 x2 J1 w5 d&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