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再谈中蜂活框蜂箱、巢框的改进! R8 ]# e( Q+ x( y, I
《谈中蜂活框蜂箱、巢框的改进与创新》一文刊出后,受到全国各地中蜂爱好者的关注,收到大量来信来电,大家提建议谈体会,为的是研发出一套符合中华蜜蜂饲养的蜂箱和管理方法。为此,再次就中蜂活框蜂箱、巢框的改进,与大家商榷。# [4 x; ^7 X4 L
; v+ W* ^3 R* ]4 z% \ 一、现行中蜂活框蜂箱、巢框的类型
: b' V. b6 ^) F) @& ?4 ~! C- z8 l! c& _
1、现行中蜂活框蜂箱、巢框的尺寸 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中蜂活框蜂箱大概分为四大类别:意蜂标准箱;沅陵式、中标式、中一式、中笼式中蜂箱;从化式、高窄式中蜂箱;FWF式、CN式、印度A式、印度B式。
2 ` B; O, L; _6 c
- A; v- [" R5 v4 C/ z$ J$ a 2、中蜂蜂箱的来源 在意蜂引进一百多年来,给中蜂的活框科学饲养带来了质的飞跃,但多数是完全照搬沿用或简单改进意蜂蜂箱饲养中蜂,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蜂的发展。近年来,致力于中蜂科学研究的人员,在中蜂蜂箱的研究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如GN式、FWF式等小巢框蜂箱的成功,标志着我国中蜂蜂箱的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6 r9 f( ~7 {# s3 G. {, q( }3 r! f+ H
面对中蜂饲养的现实,是重新设计新箱型,还是立足实际进行改进呢?我们认为,应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新养户、小养户宜于用小巢框,新箱型;而对于规模化饲养者应以改进现有箱型为主,逐渐更新的方式来实现中蜂箱型的标准统一。
' P5 K, N$ \6 {' N( Z% W
8 R0 d4 l D& _# e4 f4 w 二、现行中蜂活框蜂箱、巢框的优劣) p2 o) _5 U1 A5 O- G3 T7 [) E" V
5 x3 E: K& c) J
中蜂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蜂种,在不同的蜂箱中都能饲养,但这与饲养人员的管理水平、经验方法是密不可分的。经验丰富、善于思考的人,通过管理上的技术优势,可以弥补所用箱型的缺陷;新手新人则无能为力,而使用符合中蜂生物学特性的适宜养中蜂的箱型,能有效减少饲养难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 }) {9 h6 D! V+ T3 A6 U; n; L! W4 t; v: q
意蜂标准箱及其使用意蜂标准巢框的各式意蜂箱、沅陵式、中蜂式、中一式、中笼式等五种类型的蜂箱,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巢框面积大,均在接近800cm2以上,相应的巢脾内径长宽较大,适合于双王群饲养,在生产季节使用;它源于意蜂蜂箱的沿用或改进,不适宜群体较小的中蜂群生存,特别是在秋末春初中蜂群势弱小及渡夏越冬期,中蜂群极不适应。中标箱加浅继箱,巢继箱巢框上下不一致,不能调换,管理上不协调,繁殖期巢箱大,对蜂群保温不利。从化式、高窄式两种类型的蜂箱,巢脾面积为735 cm2,接近中蜂群的常规群势,二者间又有长宽比例上的差别;从化式长宽比为1:1.72,是意蜂箱的改良型,仍属宽矮型巢框。从我们的观察和测定结果看,其巢框内径长是是知巢框的最大尺寸(即上限),亚热带地区的广东、福建适宜使用,适用范围小;高窄式巢框长宽比为1:0.82,是仿自然巢穴的背篓巢穴演化而来的,其长245mm,是竖立式蜂巢的平均值;而小巢框长200mm以下则是其底限;高窄式巢框高300mm,是初冬中蜂巢脾的高度,接近自然巢穴,与中蜂蜂群的强弱群势相当,其缺陷是巢框过高,导致管理、操作、生产取蜜不便。近年来对小巢框的研究深入发展,巢框大小均在中蜂自然巢穴的中、下限内变动,因此,研究解决中蜂活框蜂箱的改进就要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R( _+ W/ f8 s+ x
5 ~" u# }! v7 H0 ` 高窄式蜂箱介于大小箱型中间,如果解决了巢框过高、不便操作的问题,则是中蜂饲养的较适箱型。/ h9 W9 Y' P( J- c; I: L" Q
% c3 W. x1 z, Y: D3 F 三、现行中蜂活框蜂箱、巢框的改进办法
! m9 Z1 @" R! A, u9 K; {% _+ e9 r/ |% Q$ H# z w! |( `8 Z9 R' \" B
采取小型箱叠加继箱,高窄式、从化式中型箱水平方向上平均分割巢框、蜂箱,再上继箱的办法,扩大蜂巢;意蜂箱、中标箱等大型蜂箱,长宽调位、分割巢框蜂箱,双王群饲养,随蜂群增长渐渐地叠加继箱,适应蜂群变化的办法,来达到改进蜂箱、巢框的目的。
4 C0 u( x1 t3 d6 ]8 Y1 }5 Z6 D" S
2 \( K6 Q# v/ B9 m: z$ }/ g1 @ 中蜂营巢的适应性和根据季节变化的消长规律,是进行其蜂箱、巢框改进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所在。蜂箱是蜂群营巢生存的条件,而管理好坏是养蜂的关键,要达到饲养条件与管理技术上配套统一,就应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用技术、管理上优势来弥补箱型上不足。是中蜂蜂箱、巢框改进应考虑的问题和办法。7 u$ }6 a; k* b# I9 E; s3 P
2 L$ }$ M0 \$ ^; z
四、中蜂现行活框蜂箱、巢框的规格与改进5 Y) _5 C7 K& {& a
5 Z, O) ^) b) r7 H 从观测中蜂自然巢穴大小入手,我们通过实际测量和理论计算,参考对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理论上中蜂的自然巢穴巢脾总面积在25200 cm2左右,实际上在14000~17000 cm2之间变动而越冬无子期蜜蜂密集紧缩结团,咬脾后巢脾总面积在实际面积的基础上减半。而西蜂巢巢脾面积17000~21000 cm2之间,明显大于中蜂箱。以上情况,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巢框内径长度应在20~35 cm之间,高度在10~18cm范围内变化,单脾单面面积控制在300~500 cm2;以长度在25~30cm,高度在12~15cm,面积在350~420 cm2最为适宜。具体改进应根据当地条件、箱型进行。/ {) h7 T; E6 o" G' J8 V8 V0 E
' y/ ]: B+ ]3 p9 e8 v 五、中蜂通用活框蜂箱、巢框的加工工艺' j( Z6 T% O- j% F. C$ e; v' x: R# g
+ f6 k( _$ S- q$ U* v) f: n: L/ c I; G
1、中标式蜂箱 长宽调换,改变巢门方向,箱高减半、一分为二,高降至13cm,成为巢、继箱一套蜂箱,长边中间设大隔板,用于双群饲养;木质巢框内径长33cm、高10~11cm;薄质金属巢框内径长35cm、高12.8cm。巢箱上沿外边距上沿2cm处设护箱条,继箱上、下沿外边距下、上边2cm处设护箱条,这样一来在巢继箱之间就形成了一个4cm宽的空间,放置比箱体略大的高度为4cm的护箱框,护箱防虫、风侵入。护箱框也可与继箱固定连接。中蜂宜用活底或抽屉式箱底,便于箱底蜡屑、蜂尸等杂物的清除。
7 B- v Y& ~- U o2 O# F8 ?) O& |; j& {
2、高窄式蜂箱 箱高减半,一分为二,成为巢、继箱,两个一套蜂箱。巢框同上,继箱、巢箱钉护箱条。这样的改进,克服了高窄式操作不便不能上继箱的缺陷,也可双王继箱饲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为优越。& o- O9 W5 g* O) }% _1 ^: R
`* J, o n9 Q ]$ L
薄质巢框的加工可改进为以不锈薄钢板(厚1mm)和不锈钢丝(直径1~1.5mm)材料制成。钢丝做成上、下梁及侧条骨架,薄钢板或竹板做成框耳、侧条护板,下梁中空,无护板,方便蜜蜂向下造脾,上梁既可中空,这样巢箱、继箱上下巢脾就可组成为一体,形成特大巢脾和特大蜂群,又可根据需要加上护板,作为单独的巢框,灵活机动的在巢、继箱之间互换巢脾,更加有利于中蜂生活与饲养。
+ ]3 U5 u/ _1 ~% r% S% G
! v- ^! I, m+ a3 X4 F 巢础线用直径0.5mm以下的不锈钢丝拉成,第一道距上梁处0.88~1.32mm,第二道距第一道为4.4~5.28mm,依此类推完成;木制巢框上梁厚度为10mm,下梁厚7mm或用钢丝从侧条两边固定而代替,这样巢箱巢框上梁就充当了继箱巢框下梁,扩大了巢脾面积。
) n0 I" D P: X" l4 c7 N7 r
! g$ ^# J7 i' F. ?7 {6 C' R在不改变现行蜂箱大小的情况下,采取改变巢门方向,一分为二分割巢箱,在蜂箱侧面开设巢门,只需在侧面下沿开巢门,上沿内侧开承框槽,缩短巢框长度,重新制作小巢框即可。这样做的好处是:巢框缩小,脾距缩短,更适合于中蜂的生物学习性;有利于中蜂双王群的饲养,易于越冬、春繁和中蜂上继箱;巢框可以自行用薄质材料从侧条、下梁入手开始制作试用,上梁可用竹子代替而成上下梁与巢脾等长宽的缺口,作继箱巢框时上梁加薄盖楹,作巢箱巢框上继箱时取掉薄盖板,使上下巢脾成为一个整体,又可加上薄盖板作为单独的巢框使用,简单易行,成本低廉,蜂农乐于接受。
+ T; f/ X8 ~& K3 ^- p1 ^
% }' i! x7 y+ @ 在巢框上下梁由钢丝做成与巢脾等长、等宽的中空缺口的改进设计,不但方便巢框加工,护条可根据需要或加或取,而且有利于中蜂造脾,易形成巢箱、继箱I、继箱II三位一体组成竖立结构的超大蜂群,达到管理便利和取成熟蜂蜜的要求。这样的做法远优于方耀斗先生的“组合式巢框蜂箱”,较GN式蜂箱管理省工省力便利。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取长补短、完善中蜂蜂箱的改进,达到推动中蜂蜂箱改革的目的。
U/ O* q, Y& r' [! w" |* W
' L, I( X$ g) \! M( x& O% w6 p 中蜂喜凉怕热,鼓风式降温,必须开设底纱窗通风。护箱条既能单独使用也可与继箱连接固定,方便移动继箱,防止压伤蜜蜂。
6 Y) C* A" d) O转自:http://www.cqvs.cn/ncvs/detail.asp?pubID=549701&page=1
$ }: U m ?. O; ~6 g6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