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箫语 于 2013-11-6 22:26 编辑
) `* [8 O3 k; L6 a. G1 b3 x. [( |' D
' t8 f5 Y5 _* E4 b
一次只能对角换3、4个换
0 g' r% a" `, ]; m9 m" ]8 I" u/ D
$ C; d1 M F# A( |3 `# b
蜜蜂可以舀过新箱
1 F5 f, I& C4 @0 ?0 C, n
! U/ @# ~7 [* z( T( Y3 U
抬在蜂圈之外换
/ ~9 h0 j# d5 p一次只能对角换3-4个,流蜜期还必须将箱抬出圈外。
8 n4 q0 @) g* ?) ]$ n( _/ M9 P1 s- y' u% J
" R) E( k$ n& S4 `& Z9 L9 g' _1 A2 ^
中蜂蜂圈的摆放
+ y0 I. p5 D* q) v我在一个小县城的屋顶养中蜂,多年来蜂群的摆放一直困扰我,我的屋顶最多50来群就不能再放了。于是我开始养强群、上继箱、组双王,随着蜂群更多后,摆放问题依旧存在。而全国关于中蜂摆放都是错落有致、参差不齐、别无他法。我只好在其它地点建立新蜂场,暂时解决蜂群摆放,但是小转地时麻烦又来了,一般的场地根本无法摆放上100群的中蜂,即使放得下,蜂群摆放面宽,管理上非常吃力,尤其在有暴蜂和牛角蜂来时更不得了,整天几乎是疲于奔命,流蜜期后又容易起盗。在小转地追花夺蜜就要被我们放弃的时候,一个蜂友在小转地时有意将蜂群摆成一个圆圈,蜂门全部向内,小小一块地就放了十几群蜜蜂,全部双王,管理非常方便。我们立即研究和改进,不断完善和解决圆圈存在问题,我在苍梧上与的帖子里冒昧的提了建议,有蜂友关注。我现在就肤浅的介绍一下,因为没有借鉴,还在学习和探索,不当之处敬请原谅:: m. s- @3 p/ I, E+ j
一、 需要摆圈的蜂群在当晚尽量全部到达新蜂场,蜂群群势要尽量相当(不同时间到达蜂场的摆圈方法下次介绍)。! r# ]6 n% s' f# c( @! _
二、 该蜂场不能有其它蜂群。/ U8 |0 j+ e, |: k1 t
三、 无论单王双王,群多群少,中心不小于1.5米,每个蜂圈不要超过16箱,每个蜂圈箱数争取相同。/ v' \2 w3 z9 e) N+ H f
四、 箱与箱尽量靠拢,只要能够开箱盖即可,利于气味和信息素相同,形成蜂碗。' b9 _* i7 E3 J! z! O# C
五、 直接摆放在土地上,减少气味流失,同时也利用散热,大盖上不要放太高的隔热物。如果必须放则要求一样高和基本同样。
" S' }% w8 h; L4 r: p/ s* i六、 蜂门不要太高,4个毫左右,不影响中蜂进出为准,宽最多6分,61.51的双王两边要再开一5分蜂门。在摆圈开始时,蜂门按照一脾蜂开一个蜂路大小开蜂门,切记开始不要太大。在稳定后再根据蜜蜂采集力调整。2 F' E/ {6 `! W a: T
七、 必须蜂多余脾,减少起盗,并及时调整蜂群偏聚,可以将圈内箱对换,或者提脾调整。双王群力求使用立式隔王板,减少偏群几率,减轻工作量。
4 F' Z: t1 o) h八、 每个蜂圈之间不能断气。比如两个就椭圆圈,三个就品字形圈,四个就田子形圈,五个就梅花形圈,总之多圈必须圈与圈相连,中间不能有大于一米空地。
* j5 ^7 U; O% h% R2 r九、 只要不是特殊香味蜜源或者秋季,随时均可开箱检查,但尽量缩短开箱检查时间,多采用箱外观察。千万注意的是,没有安全环境,摇蜜必须在夜间进行。
; ^( s8 m, I3 g! y I8 r# _- H十、 一般形成蜂碗后即使起盗也不轻易打架,所以要认真观察,小盗用烟,大盗用水兑一点酒和盐,基本可以控制。全场起盗,迅速搬场10天后重新再来。
0 S, x8 Q9 v3 |# h3 M8 ^ |
评分
-
参与人数 3 | 威望 +252 |
金钱 +252 |
收起
理由
|
杨家二少
| + 100 |
+ 100 |
我这板块很久没技术贴了,还有什么技术,赶. |
箫语
| + 52 |
+ 52 |
帮你把理论篇编辑在这个帖子里面了,图文结. |
漳汀移动
| + 100 |
+ 100 |
如此排兵布阵,值得大家探讨。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