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9-4 09: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FWF型电动真空蜜蜂收捕器的研制2013-03-24 01:21:41 作者:OK蜜蜂网 来源:网络收集 浏览次数:280 评论:0 摘要: 摘要本文根据国外真空吸蜂收捕蜜蜂的原理,设计了一种电动真空蜜蜂收捕器,并以意大利蜜蜂为试验材料,对采用所设计捕蜂器收捕的蜂群的蜜蜂死亡率、蜜蜂寿命和蜂群繁殖等... -' y( o8 A6 q4 S: {" x7 ]0 d. \ p! Z- W
8 J. i( d4 W& K5 X9 g# P0 @9 \
4 k: b8 w$ Q8 p! S6 D$ @7 C6 d5 K2 `6 M1 L9 V0 l7 b8 b
摘要 本文根据国外真空吸蜂收捕蜜蜂的原理,设计了一种电动真空蜜蜂收捕器,并以意大利蜜蜂为试验材料,对采用所 设计捕蜂器收捕的蜂群的蜜蜂死亡率、蜜蜂寿命和蜂群繁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试验显示:①采用电动真空收蜂器吸蜂, 蜜蜂直接死亡率极低,不会对蜜蜂造成明显的直接伤害;②经过电动真空收捕的蜜蜂其寿命与未经真空收捕的工蜂寿命是 一样的,即电动真空收捕蜜蜂对蜜蜂的寿命无影响;③经本设计收蜂器收捕的蜂群其繁殖正常。 3 S3 S; k# j# T/ N
! [' ?' T3 o+ M5 I
关键词 蜜蜂 收捕器 死亡率 繁殖
& F4 X( h8 H( m+ ~
! D7 l% R y7 o! `/ K在蜜蜂饲养中,当蜂群出现自然分蜂或逃群时,养蜂者都要及时将飞出的蜂群收捕回来,以减少 蜂场的损失。迄今,养蜂工作者们在长期的养蜂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蜂笼收捕法,巢脾收捕法、震落 收捕法、擒王收捕法[1] ,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人工激素诱捕分蜂群法[3、6]和真空吸捕分蜂群 法[4、5、7]等多种收捕蜜蜂的方法,并研制出捕蜂笼[2]、诱蜂箱[6]和真空蜜蜂收捕箱[4、5、7]等多种实用的 蜜蜂收捕器械,使得蜜蜂的收捕更加方便、快捷。 - B* C. q0 Y# E" d1 E7 w
6 L" i9 }6 u- @5 g8 V6 C0 G6 s
在我国,目前采用的收捕蜂团的方法仍然是传统的收蜂笼收捕法,巢脾收捕法、震落收捕法和擒 王收捕法等,采用的收捕器具主要是收蜂笼。传统的蜜蜂收捕法虽具有器具简单、方法简便的特点, 但其存在着收捕蜂群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收捕蜂团时受环境的限制大,只适合收捕在较低处结团的 蜂群的弊端。为了改变我国养蜂生产中蜜蜂收捕这一环节的落后状况,本文参考国外利用真空收捕蜜 蜂的原理,设计出FWF型电动真空蜜蜂收捕器,并就电动真空收蜂对蜜蜂的影响进行研究。 5 h5 T1 o& |1 P; I2 j6 ^& f7 y
) I: W" E6 O% ]! ^1 电动真空蜜蜂收捕器的构造
8 s* \" c; B& p& ` w
8 D# M( V7 ~1 ^2 V. _FWF型电动真空收蜂器由电吸尘器、真空箱、蜂笼、抽气管、吸蜂管和吸蜂头组成(图1)。
) x% V8 K4 h4 E$ C. i
! x/ p: w7 X7 U& S4 v1.1 电吸尘器 8 q6 ?7 y; y* t& p2 u: p' |. Z
! f$ `+ e5 x* x! ?1 r; a电吸尘器为康立得SL211型电吸尘器,输入功率为600W,用于抽出真空箱的空气,使真空箱在收 捕蜂群过程中保持一定负压吸蜂。经测定这种吸尘器可以使设计的真空箱的真空度达到50~60mmHg。
$ k. t1 @0 \0 C! X" F( ] T8 ]8 r+ s: i- B. X
1.2 真空箱
7 o3 ]* X( z& ]' F" [$ X3 G8 @
( h0 n1 J/ Y3 Q2 m/ u+ O0 a9 O( G真空箱由箱体和箱盖构成。箱体采用15mm厚的夹心板制作,大小为430×230×200(长×宽×高) mm;箱前壁设计有1个Φ60mm的圆孔,其与吸蜂管相连,作为蜜蜂进入真空箱内蜂笼的入口(下称“ 真空箱蜜蜂入口”);箱后壁端设计有1个Φ25mm的圆孔,其与抽气管相连,以通过吸尘器将箱内的 空气不断抽出,使箱内保持一定的真空度。箱盖采用厚度为5mm的有机玻璃制成。 & [/ w: t- Z7 @7 V
: x1 I! o E* f
l' ?' J/ Z( Y% I6 [
; b, Y7 d, M j' g图 1 电动真空蜜蜂收捕器
$ F# m8 H4 V e& V9 W% P
. l( B# E/ t7 r" u T% M1电吸尘器 2真空箱 3抽气管 4蜂笼底插板 5蜂笼蜜蜂入口盖板 6蜂笼 7提耳 8箱盖 9吸蜂管 10吸蜂头 : g2 U, N) ]5 b2 c
( q% o2 k8 E: r% }' c
1.3 蜂笼 8 M+ {: {. r1 y0 R6 @. }6 S) Y
9 e" [) F6 b3 ]" |+ y蜂笼由笼体、底插板、蜜蜂入口盖板和提耳构成。笼体采用角铝和铁纱网(2.8~3.0目/cm)制 成,大小为380×190×200(长×宽×高)mm; 笼体前后端壁采用5mm厚的胶合板制成,前端闭设计 有1个Φ70mm的圆孔以与真空箱的吸蜂管连接孔相对应,作为被吸进笼内的蜜蜂入口。笼体的两侧壁 和顶板均为铁纱。底插板采用厚度为0.5mm的镀锌铁板制成,其设计成活动式的以便将收捕于笼内的 蜂团过箱。蜜蜂入口盖板采用厚度为0.5mm的镀锌铁板制成,用于蜂群收捕进笼后封闭蜂笼前端壁的 蜜蜂入口,防止收捕于笼中的蜜蜂飞失。提耳采用8号铁线制成,以便携带蜂笼和收捕的蜂群。
/ M* K3 r- K- O$ c# o( r* p3 }5 K9 ^
% y& v7 E7 W- G4 \" R' [1.4 抽气管 - d! `6 Y- h$ j9 A, b" C0 L) `
; v+ d$ q5 d0 I f7 j2 M8 L1 w9 R" [
由吸尘器的吸气管构成,Φ25mm, 用于连接吸尘器与真空箱,以通过吸尘器将真空箱中的空气 抽出,使真空箱产生一定的负压吸蜂。 5 F9 H( Z) Q, t0 X3 e4 R
8 a! ?( I% F X5 V l9 e
1.5 吸蜂管 " U7 a& @) } I5 V/ ~, s( p- n
8 v6 n7 E) I8 k o l' v3 K9 d
采用内壁光滑的塑料蛇管构成, 其内径为60mm,连接于真空箱和吸蜂头之间,用于将吸进的蜜 蜂导入真空箱内的蜂笼中。 9 p+ ]8 v" y* I( e" k
8 p0 G1 i, M5 d6 s$ c
1.6 吸蜂头
0 ?' i) N/ V( p! W2 F) o" O7 _3 R4 r3 i( w$ W) f
由吹蜂机的吹蜂头构成,收捕蜂群时用于蜜蜂吸蜜蜂。 / r" X7 q. {# ^4 X5 j; G X# g
+ k, S% h9 L y2 电动真空蜜蜂收捕器的收蜂原理
5 y' v: w# N0 N3 i5 N& i6 R& y
& o- U& s% B# ~ o5 x0 X电动真空捕蜂器工作时,吸尘器不断将真空箱中的空气抽出, 使真空箱内形成一定的负压(真 空度达50~60mmHg)。 当吸蜂头靠近分蜂团时,蜜蜂就被吸入吸蜂管中,并沿着吸蜂管进入真空箱 中的纱笼内,从而将蜂群收捕(图2)。 g7 E! ]2 E1 k9 u% P0 @
5 |" Q2 [$ z1 g% v" |+ e& s7 G6 e
3 B" I5 o% O2 g4 |: U5 w% X" T: G% U& r
图 2 电动真空蜜蜂收捕器的收蜂原理 9 p/ Y& S; l7 y3 P' t7 P% y; I |
, c- l ?9 T; G1 c
1电吸尘器 2抽气管 3真空箱 4蜂笼 5吸蜂管 6吸蜂口 7箱盖
1 E) O7 O1 @5 ^6 z4 H
`7 L# j7 K) T0 O# ^+ C; @9 l3 电动真空蜜蜂收捕器的使用
9 P, x' a1 G, u4 l
4 Q; |5 U5 w) [3.1 收捕蜂群
5 d& w% x; s& q. M% s+ g4 W- j
) `( z9 L$ ]; l$ i5 d. }, O9 t收蜂时,打开蜂笼前端壁的蜜蜂入口盖板,插紧蜂笼的底插板。把蜂笼放入真空箱内,并保持 蜂笼的蜜蜂入口紧靠真空箱蜜蜂入口,然后盖紧有机玻璃盖。接上电源,闭合吸尘器电源开关,让 吸尘器工作20~30s, 使箱内达到吸蜂所需的真空度。然后将吸蜂头靠近蜂团把蜜蜂吸收捕入蜂笼 内。在蜂团的蜜蜂基本被吸入收捕后,关闭吸尘器电源,随即打开真空箱盖,提出蜂笼并迅速插上 用蜂笼的蜜蜂入口盖板,防止笼中的蜜蜂飞失。 ! _$ ^7 b1 q" F9 P( P
; f6 ~ @- o m3.2 蜂群过箱 8 b* i% R$ b& o* A$ j. G/ ^
' e) [6 S2 S4 O收捕在蜂笼内蜂群的过箱方法与常规的相仿:一是,打开蜂笼的底插板,将笼内的蜜蜂直接抖 落在蜂箱中;二是,部分打开蜂笼的底插板后,将笼带蜂平放在底箱巢框的上梁上,并让部分抽出 的底插板伸出底箱,然后在底箱上套1个空继箱, 盖上副盖和箱盖,接着通过伸出箱外的蜂笼底插 板将蜂笼的底插板全抽出,让笼内的蜜蜂自行移到底箱的巢脾上。
8 A# h Y, C; ]* N, X: A- P* ~5 t+ Y n' P" q( Q2 e
4 电动真空收捕蜜蜂对蜜蜂影响的研究 9 M1 `# Q. ]6 ?' E
+ b# k7 _+ A5 i: X& }
4.1 材料与方法 * w4 w! i$ p. r3 R4 y
+ Q& R g* O2 e9 O
试验于2003年4~5月份在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教学蜂场进行。 试验蜂群1群,为意大利蜜蜂 (Apis mellifera)。
" d$ [" u9 S6 [: \8 \
( i5 K2 R' O* s- [. X0 V4.1.1 电动真空收蜂对工蜂寿命的影响
/ R, W- e: J; ]1 K) X' O/ @7 @7 n A# B- Z3 E
4.1.1.1 试验工蜂样本标记与处理 * p5 j% i& q/ j8 u8 {
5 i0 p8 w7 z- o0 i0 d
试验时,每隔5d在同一个蜂群中取有工蜂正在出房的封盖子脾,每次分别用 2种不同颜色标记 刚出房工蜂各100只,共用4种颜色标记2个日龄的工蜂。第1次用红色和黄色2种颜色标记,第2次用 蓝色和绿色 2种颜色标记。其中采用红、绿色作标记的工蜂为参照组,不经过吸蜂收蜂过程,而采 用黄、蓝色作标记的工蜂为试验组,经过吸蜂收蜂过程。
F) Y( d$ ] x3 \, F% z2 b$ |2 m. P m7 ?4 a5 _
吸蜂收蜂试验时,从试验蜂群中抽出 1个带蜂巢脾,将其上标记有黄、蓝色的工蜂移至原群中 后另置 1个空蜂箱中。然后将原群中所有标记有红、绿色的工蜂移至另置的巢脾上,以确保对照组 的工蜂不经过吸蜂过程,而试验组的工蜂要经过吸蜂过程。其后,在分别计数对照组工蜂的数量并 做好记录之后,进行模拟分蜂团和采用所设计收蜂器收蜂试验。 2 ^5 t; o! O. o# K$ s: e0 @
: o' [0 F6 j% N2 Q; a! b4.1.1.2 真空吸蜂收捕蜂群试验日期确定 ) ]/ l3 E/ ? X2 T
4 \1 b7 B0 @2 n: i8 L* v8 M$ }$ Q
于最后一次标记工蜂后的第4d开始,每天上午8~9时在蜂箱巢门口观察标记有黑色或白色的蜜 蜂(最后一次标记的蜜蜂)出巢情况。当发现有黑色或白色标记工蜂出巢时,于次日进行真空吸蜂 收蜂对蜜蜂的影响试验。
) Y6 {6 Y5 v8 e. ?7 f0 v( o
6 \# c9 [7 W% D) D4.1.1.3 模拟分蜂团方法 6 Z; s0 s7 a9 G+ u
& R9 Q$ G$ M& W+ t: Y
将原箱移开,在原箱的位置上立 1根带叉树干,将蜂王用囚王笼关住并挂在树干上,然后将箱 内的蜜蜂抖落在树上使其结团。待蜜蜂结团后将蜂王放出,让它融入模拟分蜂的蜂团中,以备吸蜂 收蜂试验。
) z! o0 P# V1 P8 Y6 ]4 ^: y: @1 g! k1 g; M
4.1.1.4 吸蜂收蜂过程蜜蜂死亡率研究 4 r, n" ]8 f5 s2 @
+ x y" j+ {4 c7 a% ~待模拟分蜂团的蜜蜂完全收捕到电动真空用收蜂器的蜂笼内后,取出蜂笼,盖上笼盖,连蜂带 笼称重并做好记录。并在将笼中的蜜蜂返回原巢时,计数笼中死蜂的数量。然后秤量蜂笼皮重,并 计算死蜂的百分率。 6 C2 ?0 O4 _/ B2 N( a0 s
+ P# X2 Q9 x- E8 `3 `
所收捕蜂团蜂数按10000只工蜂1 kg重折算[9],计算吸蜂收蜂过程蜜蜂死亡率。 7 M9 V3 m) g, k
6 I7 U; b& G' G2 D
4.1.1.5 电动真空吸蜂收蜂对工蜂寿命的影响 % w; L- c# l1 ], r
" a0 H$ f4 M$ K( K z. A+ ?在收捕于笼中的蜜蜂返回原巢后,逐个巢脾清除带有对照组标记颜色的蜜蜂,并于傍晚分别计 数和记录各颜色标记的吸蜂试验的工蜂数量,然后将起先提出另置的 1脾蜜蜂返回原巢。此后,经 过7d后,计数并记录蜂群中各颜色标记的蜜蜂的数量。 - T0 v/ ?% Y& \, k/ N
9 b3 ?$ T* _, ?; M) L4.1.2 电动真空吸蜂收蜂对繁殖的影响 8 Q4 q- o% ~8 c0 I y2 [
# q: ^9 M! T3 q9 s: W
电动真空收蜂对繁殖的影响,在吸蜂收捕模拟分蜂团后的第20d,每隔 3d定性观察试验群蜂王 产卵、蜂群的子脾和蜜蜂情况认定。 ; } x1 `! |6 b9 E
6 y) w8 K3 O4 i/ v* m4.1.3 试验数据的处理
( N, t4 G9 [( r9 b3 X/ W+ B4 C. C# r& O- ?! X1 V( n5 e2 s
对存活率差异显著性比较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并采用EXCEL的分析功能进行数据分析。
- B$ Y# O6 t! U; M$ _) G; P, A& C. C+ O- O
4.2 结果与讨论
" V$ p' q7 R& B, V/ ]% W& }4 z
8 p; ]3 Z1 f: z; G8 V) c6 x2 V3 J4.2.1 电动真空收蜂对工蜂寿命影响的研究结果
8 D. B! k* U6 k: c) w1 \
! L3 s! Z/ D! ^+ \4.2.1.1 吸蜂收蜂过程蜜蜂死亡率的试验和统计结果 4 Q* ]5 c# R; V
/ j8 p' \6 t+ r0 `/ F; r# S
吸蜂收蜂过程蜜蜂死亡的数量为2只,整个蜂团的重量为1.85kg,2只蜂约中0.0002kg。吸蜂收 蜂过程直接死亡率=(0.0002÷1.85)×100%≈0.011%
% y/ x1 y( o4 }) a
6 P% @ A. g7 e3 {6 [- h0 r1 g2 f由于直接死亡率极低,可以看出本设计电动真空收蜂器,既能快速的收回蜂团又不会对蜜蜂造 成明显得直接伤害。 ! K% D" x( m) y s; h
: V- A+ @, i0 h9 H. I2 _6 r& m4.2.1.2 电动真空吸蜂收捕蜂群对工蜂寿命影响的试验和统计结果
" \; ]7 |, x: L1 Q ~2 b6 `- [2 v( N7 F5 `
电动真空吸蜂收捕蜂群对工蜂寿命影响的试验和统计结果如表 1 所示。
( b$ ?$ d0 \' |3 _" J
3 ?2 {" w0 J( W( y表 1 电动真空收蜂对工蜂寿命影响试验与统计结果( K8 Y1 j6 [8 w7 v* M' E
9 z1 I* C& S2 R. _( O/ ^
组别 n X U0.05 U P 2 i0 Z+ u8 |. |- w5 O
试验组 67 12 1.64 0.37 ﹥0.05 4 W1 R: s: \0 \
对照组 78 30 . K' g. h: `9 U( l, x% O
6 X: y& g# J$ n
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电动真空吸蜂收蜂7d后,试验组工蜂的数量为12只,对照组工蜂数量为 30只,经单因子方差分析检验结果U=0.37<1.64,P﹥0.05,差异不显著,说明经过电动真空收捕 的蜜蜂其寿命与未经真空收捕的工蜂寿命是一样的,即电动真空收捕蜜蜂对蜜蜂的寿命无影响。
7 L+ b: ?2 b `0 N" D9 t9 C" v6 t0 ? |7 W9 |/ G' q
4.2.2 电动真空收蜂对繁殖影响的试验结果
, n1 K1 v3 J9 L9 Y J* m) s. S4 `+ K& N
收蜂后,每隔3d观察1次蜂王产卵和蜂群工作情况显示,经采用电动真空蜜蜂收捕器收捕的蜂 群,其蜂王产卵正常,蜂群工作稳定。收蜂20d后观察显示,蜂群收蜂后的第1批封盖子发育正常, 且都正常出房。 4 F/ m% W Y$ G
6 J' w6 {2 t% s! w! Z5 W
5 小结
) x" m# H# T: Z9 a/ L
9 z! ~9 i) j8 i* N W本文根据国外真空吸蜂收捕蜜蜂的原理,设计了一种电动真空蜜蜂收捕器,并以意大利蜜蜂为 试验材料,对采用所设计捕蜂器收捕的蜂群的蜜蜂死亡率、蜜蜂寿命和蜂群繁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研究显示:①采用电动真空收蜂器吸蜂,蜜蜂直接死亡率极低,不会对蜜蜂造成明显的直接伤害; ②经过电动真空收捕的蜜蜂其寿命与未经真空收捕的工蜂寿命是一样的,即电动真空收捕蜜蜂对蜜 蜂的寿命无影响;③经本设计收蜂器收捕的蜂群其繁殖正常。
, L1 R0 s7 `" f/ p
# T9 J& ?3 c% y " B! ]' T; R3 H$ T& _
$ R& E" L# ~2 O0 x5 G3 f$ l
参考文献
" n5 ]3 ?# @5 }+ Y. M j# I0 y6 `- B7 ?, w; ]# o
[1]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养蜂卷编辑委员会主编. 分蜂. 见: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养蜂卷.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3. 51
+ h" d' o0 v/ U# T3 s+ V8 N+ \4 u# U9 B
[2] 龚一飞,方文富. 饲养管理机械. 见:蜜蜂机具学.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106-107
I! o0 T, h5 A1 k$ w8 F Q) s/ {! p0 p5 b
[3] Free J B, Pickett J A, Ferguson A W. Honeybee nasonov pheromone lure. Bee World, 1984.175-181 ; r7 | _( [! N& j. b( U
# \7 I7 P; `% @# a2 w
[4] James Tew .A new swarm catcher .American Bee Journal, 1986. 610-611 [5] Jeff Off. Swarm retriever. Bee Culture, 1993. 157-158 / Z3 {/ ^* ?8 @; G D& L. g0 R
6 z. r3 n5 o9 h: [7 \3 o% v
[6] Justin O. Schmidt, Steven C. Thoenes, Rich Hurley. swarm traps. American Bee Journal, 1982. 468-471 N4 Z+ ~0 F7 ?$ m! R
/ w9 A+ T2 T; E. |- V9 x$ M. W
[7] Roberta, Alten. vacuuming and blowing bees. American Bee Journal, 1998(3):179-180 , _4 u O" Q) ]; B6 U' M, O& C& w
* N6 q* w1 Y x$ a) z3 B5 O6 N13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