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转]中华蜜蜂饲养关键技术
1 |0 R9 M3 u9 C* u1 @5 \8 z1 i- p, z" Q$ i' f
" G4 ~% L2 ^/ Z. s9 P( Y& t
一、谈中意蜂的主要不同点及其管理' U# e! r0 x& y4 A
6 l8 g( b" c, U/ J; V3 F2 \
* {# P! |9 ?1 }+ c3 {中意蜂有许多不同点,了解和掌握这些不同点,对采取不同的饲养管理方法大有好处。总结其主要不同点有:
2 f2 o" Z6 @: Y: D 中蜂不采树胶;意蜂采树胶,且粘性大,养蜂员操作时往往要用起刮刀帮忙,较费时费力。& D; ]/ _1 J2 Q4 _
- h; j7 n+ i% P& w$ k' R. i1 @3 j; [ 中蜂在巢门扇风时腹部向里头朝外,鼓风机式的扇风;意蜂正相反,头朝里腹朝外,抽水机式的排风。这样就造成了中蜂在流蜜期网酿蜜水分向箱体内冷凝,蜂巢内湿度很大,巢外的热空气义往里鼓,蜂群容易受到闷热。3 N& a* v. t) E
! Y" \ t( l1 S1 r" C- D& m/ b; m% I
4 E, D' W6 H$ G
在采集上,中蜂比意蜂早出晚归,全天的采集时间比意蜂多1~2小时;中蜂的嗅觉要比意蜂灵敏得多,利用零星蜜源比意蜂强,所以在外界蜜粉源较差的情况下,生存能力比意蜂强,比意蜂节约饲料;但中蜂的个体采集花蜜、花粉的量不及意蜂;中蜂比意蜂耐寒,对低温蜜源的利用较好,较适合采集冬蜜;中蜂的盗性比意蜂强,所以在外界流蜜不好时要注意防盗,即使在流蜜期。如果管理不好也会引起盗蜂。
: L4 Y! @7 P9 b G0 [& I! `; a; {: t$ w$ T1 r6 ]( L
! n. j/ w( N! [) L" v+ e
在抗病敌害方面,中蜂抗螨能力强,大小蜂螨对中蜂的危害较小;中蜂飞行迅速,能躲过胡蜂的袭击;但中蜂易生巢虫,因此在管理中要经常保持蜂箱内和蜂场的清洁,并定期进行清理,装巢础时巢框上梁一般不开槽,以免巢虫潜伏在里面危害蜂群;中蜂抗幼虫病的能力也差。" ]2 | ]3 |2 g/ h
中蜂的卵较大,意蜂的卵较小;中蜂王的产卵量较少,每日1000粒左右,意蜂2000粒以上,因此中蜂繁殖速度比意蜂慢,群势比意蜂弱;中蜂的产卵量随外界蜜粉源成正相关,意蜂则与气温成负相关,因此中蜂不会挨饿,意蜂常会出现饲料短缺的现象;中蜂三型蜂的繁殖周期比意蜂短。
7 Q4 W: [9 Y* p* ?! i1 n* ^$ {# z2 O7 B" x
中蜂爱咬旧巢脾,喜造新巢脾,所以中蜂要年年更换巢脾,意蜂一般不会咬旧巢脾。
+ e9 _: k! [# C3 h6 A+ o
8 ~: l. _- S' C/ g7 B1 s% E 中蜂易发生飞逃,主要是由于缺蜜,受巢虫危害,巢脾过老,病害,农药中毒,外界的干扰过度等原因引起;意蜂一般情况下饿死也不飞逃。中蜂的分蜂性较强,而且季节性明显。( }2 |2 {. S# i4 I
% A6 v8 |" l% K+ u 中蜂白天防卫能力较强,而在晚上防卫能力较弱;中蜂可以在室内的红灯下过箱。
; f M* _2 y; a3 e. D" f+ L: ^4 |
中蜂在失王的情况下较易发生工蜂产卵,所以对中蜂失王群要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工蜂产卵;中蜂在组织交尾群时一定要控制蜂群中无王的时间。
3 ?, n- L0 A, f n8 r" H. A
! V/ g. P, i$ o) ^4 u: } 中蜂较易发生偏集,所以蜂场在摆放时要散放而不能像意蜂那样集中摆放。
" d( F: t# n- ]4 y/ h& s5 L! n; J# `* P
中蜂较易离脾,所以我们在平时对中蜂进行检查时要快,次数要少,且不宜长途转运;在过箱时动作也要快,以防止蜂群不上脾。+ N+ a& ]$ e' N! [
8 a3 D/ }" e" f* g6 ~# l 中蜂雄蜂房的房盖呈笠帽状,房盖上有一个小的通气孔。$ Y1 }0 Z! \* E" X
7 W7 z; v v' n
* |: Y( H5 v: `$ G: O
6 L. r* {4 T0 _, O
# n! V" s" s4 P$ n4 ^$ R9 l+ r' n0 t! ^' q
+ ^) s5 } G: L4 k0 } 二、谈中蜂饲养中几个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7 ~3 o2 I* ~: R, S9 J& {; L8 x
: I B \8 r4 \* I
6 c% _ w K" {5 T. R; c
1、如何避免蜂群飞逃
5 s: K* P2 D" L( E: H
& D6 Q$ Z+ t0 z' a! w9 O% W! `( [! U: t+ b1 h$ b0 g- x2 P
中蜂有极强的恋子性,尤其是未封盖子。故蜂群内有健康的未封盖子,是蜂群不飞逃的诀窍。新收捕的蜂群要给子脾,新分群的蜂王出房后要补充子脾,人工分群提出的老王群内要有子脾。总而言之,只要巢内有健康的子,蜂群就不会飞逃了。
( J5 v8 v# D7 {
D7 @+ {: }/ C+ k n1 {6 Y) \! p5 N% S
2、怎样分蜂
6 L; u a1 C! p' S4 I人工分蜂的方法虽多,但笔者认为用“就地分蜂”法较好。做法:在被分群的一侧放空蜂箱1个,将被分群的蜂王连脾带蜂提入空箱内,提多少框蜂,由养蜂者的意愿定,但至少要提1框未封盖的子脾;原箱向另一侧移动一个箱的距离,无王群内选1个较好王台。如果本群内无王台可割1个备用王台垂直插在两个框梁之间,再把两蜂箱分别从相反方向旋转45°,这样两箱蜂的蜂路就成90°角。外勤蜂回来,在原箱位置盘旋几圈后分别进入两箱。第三天开箱检查,看无王群的蜂王是否出房,有无急造王台,如有,则除掉;老王群的分蜂情绪是否解除,如没解除一直还想增加群数,则待新王台封盖后,仿上法处理。如果不想再分蜂,可用强弱群换位,提走封盖子脾,加入卵虫脾等方法解除“分蜂热”。; q/ n- R5 A' q0 r( H& A
% h# G0 d( r: E k1 a. @
$ y$ w( I( b6 M8 n4 p, C) C' U2 F! N0 F2 E: n# _% Y
3、怎样并群6 f6 [# z. k8 \: c5 S: H! T# o# b
合并蜂群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经多年实践,感到用“香水”或“风油精”直接合并较好:简便、安全。
/ H% ? W8 z2 Y6 r" e5 g0 i8 d% w
; O! O. s/ J- ~" o0 | 做法:将要合并的蜂群开箱揭去覆布一角,在隔板外洒几滴香水或风油精,迅速盖上覆布和箱盖,闷上5~10分钟,把无王群的巢脾提到有王群内即可。时间以天黑后最好。
$ y# S0 F; j K5 M1 f2 }7 H: X# i5 q$ e( V/ g! C4 n; ~
0 ^, L* ?! M4 y0 [
& y. l4 q M4 ~" { 4、蜂群的开箱检查
" e; H. c, N2 V: n, o' L5 X; W \$ J$ x9 I
3 s% t E* G% F4 C
对蜂群既不可长期不管,更不能盲目开箱检查,每开箱一次,要有明确的目的,依据主要来源于上次检查时发现的问题。对蜂群内部的情况,只凭记忆是不够的,尤其是在蜂群较多,变化极大的分蜂期。简单易行的办法是把观察到的情况用粉笔记录在蜂箱上:检查时间,王台状况,预计新王出房的时间,产卵时间等都是记录的项目。根据上次记录,就可确定下次检查的时间和要解决的问题。# m, |' U M3 R# j- h3 u
3 G6 ?# ?; v" a7 W: N$ ?; q
+ ^: U1 R8 B- P G" j# q& x* `- p 5、使用水泥巢础机也能方便地制出好巢础
. I! H' C! `2 C1 E# m N" c. m* O0 p) s- C
5 i' s* L; \6 Y/ u) |( K笔者多年来使用的巢础,基本上都是用水泥巢础机自制的。愿谈点自己的心得,供有意于此的读者参考。
) Y2 }+ q+ ?1 q8 \1 ^8 ]% D4 i$ P( ?6 s { J' ]3 W# a
4 ~* W8 v6 _- G# t g( x) d 首先,机具要好。制造机具必须做到:母础好,水泥标号高,排气净,无气孔,水泥保养期要够足。其次,技巧要熟练。熟练技巧的形成,需多做、多总结。我认为其要点有三:一是用浓皂液涂抹巢础机的两页,要全面,周到;二是蜡温要适当,高了,生产的巢础太薄不易从机上取下,低了,则巢础片太厚房孔模糊;三是开机取础的时间不能过早,应待巢础冷却到有一定韧性后,方可取之。1 z( U% o' R% b z" s
+ ]8 O' l8 j1 w- K7 M9 X+ w
$ R6 ^8 c- P; k$ i+ D
为了不影响生产速度,用3台巢础机轮换使用,2人配合操作较好。
# R8 `3 v8 Z: |1 A7 Y0 F/ n. W6 P制巢础的蜂蜡要纯净,不能有杂质。
) H& w, Q2 J5 m: X# K
3 K0 t1 T R# l 只要具备上述各条件,用水泥巢础机可方便地制出厚薄适中、房孔清晰的巢础。6 M4 U7 c+ @/ s1 A2 f4 Y0 M
. w5 g; Y2 [6 K0 \+ t: P! ?9 O( g) V* L. r8 b9 R
) q8 A" d, s6 e( H3 V( `( L 三、中蜂分蜂习性的观察及预防
. y1 _# w; f; e( T' F7 j( I( G6 y( F G: ]! P7 L0 @
! Q7 d0 O9 K7 I1 @/ N4 w
长白山中蜂是我国宝贵的蜜蜂品种,由于长期处于野生和半野生状态,它保持着强烈的分蜂能力,这种分蜂性能对于野生中蜂是有利于保存和延续种族,但对于人工饲养却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高产。
7 o$ ?) d7 T3 r3 W" w, I: P5 i 1、自然分蜂
9 L. u! U- j; `' Y& g! Z; x7 A4 K, C9 j4 `2 X3 r
& D# m4 U# G, l$ _1 E( H
5 v" |% ?# K0 s分蜂前准备期:天气晴暖,蜜粉丰富.蜂群繁殖较快,当达到6~7框蜂时,蜂群内便开始出现雄蜂房,雄蜂房多造在脾的下沿,蜂王在雄蜂房产下雄蜂卵,同时工蜂开始在脾下边缘筑造王台,接着蜂王在王台中产下卵,工蜂开始哺育,直至王台成熟。这时蜂王产卵量急剧下降,腹部缩小,随之工蜂出勤率也急剧下降,或很少出勤采集。此时若打开蜂箱检查会发现很多工蜂聚集在边脾和上框梁上,有的还互相连在一起。( G; B* m* K: ~) k# z) z- C
' {/ M. E0 t9 D, L p) J3 D
" v( Y* p& _ E& H 发生分蜂:长自山巾蜂自然分蜂多发生在5月中旬~6月中旬,当王台封盖1~2天后,一般在晴暖天气的上午9点至下午2点左右,便发生分蜂。首先有少数蜜蜂飞离蜂巢,在蜂场上空盘旋飞翔,不久,蜂王便随同大量蜜蜂一拥而出,天空中立刻出现无数条飞行线,并发出较大的“嗡嗡”声。几分钟后,蜂群就在蜂场附近的树枝上或其它地方集结成一个蜂团,暂时停留。这时可用收集工具和准备好的蜂箱将蜂群收回,并进行必要的处理。若分蜂团不及时收回。当侦察蜂找到新居后就会第二次散团,在蜂场上空盘旋飞翔后,飞向新居。也有的分出群。在蜂场附近不做停留,在蜂场上空盘旋两圈后,径直飞向新居。, `: o' _" ^" E2 v% t
1 J! V' `' w! _6 n/ U" d' J
2 P9 b7 @$ P8 ]. `1 Z! g7 T$ K
据饲养管理和观察统计,桶养中蜂每原群一般可分2~5群,也有少数分7群的。有的一群可同时分出2个新分群,也有的新分群在分出后40天左右还会发生第二次分蜂。据统计,在一般情况下,桶养中蜂自然脾的王台数(设为m)与自然脾的睥数(设为n)二者之间成等差关系,即:m=n-2(n>2),每一个自然脾只有一个王台,且在自然脾的尖端位置。- E: w8 O- b; W$ w5 h7 n
2、自然分蜂产生的原因
) e2 y5 `3 B# i, O: x
) ~1 M5 d$ J; c' o6 Y( L6 a, J9 [. y/ d" d
8 n! J* G$ D, L; P. B [
内在因素:1 P9 L0 M$ @8 N- l% d# G
(1)蜂巢空间窄小,工蜂向外扩建蜂房受到蜂巢(木桶、蜂箱、天然洞穴等)容积的限制,蜂王没有产卵的空巢房,这样就阻碍了蜂群的发展。
# ]5 Z. m- b3 r; S/ E7 j7 J& L9 C8 `/ R2 Y1 G+ q& k( N' k
(2)蜂王经过一代产卵后,随着蜂群发展,蜂王产卵力下降,巢内积累了大量的幼青年蜂,出现了哺育蜂过剩,众多闲置的哺育蜂无事可做,便酝酿分蜂。. p- w6 m. ^8 G9 z
) O: c* B% J, a
(3)遗传性:中蜂王接受了世代小群分蜂的遗传性,从而它奠定继承了小群分蜂的习性。
. s6 J7 u9 `* G5 M" r! Y1 L7 }
- z7 s/ w* z5 R
* h2 |! ^( q/ Z. |6 `
: B L# j' |8 R: x/ Z! |9 |( S 外界条件:1 f" Y5 b: R0 F% |# N! h. |. ]
气候温暖,有能够满足蜂群育虫需要的蜜粉源,蜂群为发展和延续性种族而发生分蜂。
$ F$ J) R: A }" d- Z% N; @( j& K% x0 @1 S6 z' _
3、控制自然分蜂的措施( ]( o) }/ Q9 `
( k+ I" V% L) S1 J( w
5 v- \5 ^. d1 f, G: r1 V- {
9 r0 @0 N0 _) s (1)换入新王:从4月下句开始有计划地选择采集力强、抗病力强,能维持较大群势、分蜂性弱的中蜂群做种用群。并及时补壮,然后组织养王群开始移虫育王,至5月中旬新王出房交尾后,及时地用新蜂王去替换上一年的老蜂王、因为新王产卵力强,能有效地控制分蜂热,即使是已经发生分蜂热的老王群,换入新王后,也能使大部分蜂群恢复正常采集生活,消除分蜂热。
- G. X* l7 N/ K (2)人工分蜂:当蜂群已经产生了分蜂热,可采取人工分蜂的办法,把有分蜂情绪蜂群中的蜂王、1~2框幼蜂、一张老蛹脾和一张蜜粉脾提出,放入已准备好的蜂箱中,作为分出群,原群则选留一个较好的自然王台或诱入新王,毁掉其余王台;也可把蜂王留在原群,给分出群介绍一个较好的自然王台或新王。由于一群分为二群,蜂群群势减弱,且新王产卵积极,分蜂热即会消除。' F4 p3 Q X! F, P, ?- R+ E
, n1 p5 g4 B9 k3 G+ D
(3)调换子脾:把强群中的封盖子脾与弱群中的卵虫脾相互调换,这样既能抑制强群发生分蜂热,又能使弱群迅速扩大群势。1 T5 v; ?4 W( J
; ?) H+ l& I% ?9 {$ g& t* S4 J (4)定期检查:定期对蜂群进行检查,有计划地及时毁掉自然王台,除去雄蜂,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x1 j* ~( h! O4 F0 v9 c
( v! M; M( h3 Q2 k4 d (5)人为假象分蜂:对有很高分蜂情绪的蜂群,可采取在巢门放一平板,然后把蜂一脾一脾地抖落在平板上,并促使工蜂起飞,注意不能伤蜂王,因蜂王腹部未完全收缩,不能起飞,工蜂找不到蜂王,会逐渐回巢。这种处理相当于一次自然分蜂,经处理后的蜂群会消除分蜂热,恢复正常活动。6 l* `9 v* [. l8 [. {* J
0 q, _! v& D6 m4 Q9 E (6)注意选育:要从根本上解决中蜂的分蜂,必须从改良品种入手,从能维持大群、分蜂性弱及各种性能优良的蜂种中选育蜂王。! x) t% j+ s" F2 N6 `$ s3 k* V g
6 z3 i p- H. Q, b4 M E0 B
四、中蜂的几种行为语言% ~/ ?& n: K; ^4 J6 ]$ L& L3 E
- [4 j/ L& Q6 E- c- o2 M0 C
在中蜂饲养过程中,经过仔细观察,我了解了几种常见的“蜂语”,总结出来,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7 \" z" [9 c" p6 @" T
4 \. F& `0 w! {( m/ q/ m
分蜂信号在分蜂季节,如果有几只工蜂围绕着人的头面嗡嗡地飞翔,声音柔和而友善,这时就应该注意察看蜜蜂飞走的方向,顺着飞走的方向慢慢跟踪,同时察看树权上、田埂下、土坎内。若有几只蜂作弧线飞行,表明有分蜂群。
% Q. N( ^ _$ V/ H1 S' r' a9 m: g1 ?$ G& c; h- h' [8 j
求救信号秋季,外界蜜源断绝,天气干燥酷热,野外的大胡蜂侵害中蜂,这时若有大胡蜂侵害蜂巢,有的工蜂会在养蜂人面前狂舞,声音急促,甚至落在养蜂人脖子上、耳朵上咬得人又痛又痒,有时用蜂扫都赶不散。这时,你要立即停下手上的活计,赶快带上捕杀大胡蜂的工具巡查蜂场。
C; T; y6 A; v7 P
; f! ^' x! [' @+ h 盗蜂信号初冬,检查蜂群,补喂饲料后,若有个别蜜蜂不紧不慢总是跟着人飞,则很有可能蜂场内有的蜂箱盖没盖好或饲料洒到了箱外招来盗蜂。2 b$ v" |4 i; y' b; v ?; |
5 O8 V; e4 s, G& O2 N 逃逸信号 在秋冬收捕逃蜂时,不要急躁,动作要轻,若收捕将完时,还有几只蜂作快速圆周飞行,并发出昂昂的尖叫声,表明蜂群准备再次飞逃。
5 B. W2 B8 |" Q; c; k, J1 o% S; m" l
, Q- A' S" w7 `! _
( T% J' ~$ Y& k7 s* ] 五、怎样选择一只优良的中蜂蜂王) R6 ]1 h5 U/ T) s" w3 e/ j
中蜂蜂王在蜂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只优良的蜂王可以使中蜂蜂种的优良性状一代一代传下去。对此,广大的中蜂爱好者深有体会?然而,怎样去选择一只优良的蜂王用于生产,本人有如下几点体会:, k0 k+ ^/ e9 \1 G. V* ]4 \) Y$ l
6 x) F/ h+ M" O# M 1、细心观察蜂王的外表、色泽、体型与行为
8 w2 i' O+ \! ?' x; V# O- r. w$ e+ y8 p( G, E& i/ u5 I! ]
中蜂蜂王不外2种类型,一是黑色王,二是腹部呈枣红色的蜂王。黑色蜂王全身黑色,体小。所在蜂群工蜂也略小,飞行快捷,抗性强,但繁殖缓慢,群势发展慢,产蜜量略低,分蜂性强;枣红色蜂王体大,性情温驯,产卵力强,所在蜂群能培养成强群,蜂产品产量稳定,但抗性差,工蜂腹部黄环明显且性情温驯。枣红色蜂王在人工培养下数量不会很多,性状很不稳定。: G. S2 m. t2 l( | F
* B8 @& t* d3 U0 {0 Q! K 从体型来说,蜂王以腹部细长,不畏光、尾部贴近房眼,产卵有序的为好;反之,腹部短小,尾端略钝,畏光者则较逊色。在一个蜂场中,我们检查时一般是以蜂王产卵能力的高低与卵圈的大小来选择的。凡不符合条件者应迅速处理。' p- d% X1 b5 h+ P
, t+ l$ t- B& c& W% B# r$ i
2、中蜂蜂王的优劣与当地气候、蜜源息息相关
" w3 z& Y+ z3 N$ n* ]7 h Q. p2 C- U( c: ?" i- f
有经验的养蜂人都善于利用当地的天时地利等条件来育王分蜂。气候温暖,蜜粉源充足,工蜂出勤积极,子脾大,正是培育新王的大好时机。在广东,“春分”至“小满”是育王分蜂的黄金时节;个别山区“芒种”和乌桕花期也可一边养王一边生产,但数量不能太多,过多则王台质量差。我们对王台的要求是形状丰满、位置适中,但不是越长越好,过长的多是死台;畸形的王台要及时摘除。
2 D0 Q4 ~* {" O2 T; I
?+ D( S- v& F 3、选择中蜂蜂王应以卵圈大小为依据4 }* m$ y) P( P4 Z
! N5 P! L& ~7 Y- ~* L
筛选蜂王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平时要做好观察、记录,以蜂王产卵力高低、子脾面积大小为主要依据,产卵力高的蜂王,能保持强群,不停产,工蜂新老交替正常。所以,筛选蜂王要靠平时做好记录,把好的保留下来,差的忍痛处理。
- R: L2 U- F' _7 T. A, v4 u; J9 P: h& q/ b& g
4、中蜂蜂王之间种性复杂,各有特色
8 [: D& Z8 _' Z {* L, o9 v5 C* X9 ]9 I, `# \4 \( M$ O$ c
; P# U" k8 _/ c( w4 W3 V: W* Y. ~: K+ b- D6 B- x- {5 r
在养蜂实践中,同一个中蜂场,各种各色的中蜂蜂王都常出现,我认为这是种间的分化现象。“文革”期间,我在某地山区的谷仓中见到一个强大的蜂团,其蜂量有12框以上,农民望而生畏;有人接近蜂团,就听到呼呼的声响;蜂蜜全部封盖,这自然是一个强群。另外,本人饲养过1群蜂,群势不算强,只4框左右,但蜜蜂早出晚归;在取冬蜜时,有1张封盖蜜脾从框梁顶至底部一片纯白,没有一个蜂房不贮满蜂蜜,该脾上有蜂蜜1.8kg,实为罕见。如果我们通过选择,我认为上述将是2个很有前途的优良种群:饲养中蜂很有必要在山区选择良种、良王。3 J; U" j3 I' _3 \# ^% i* J
. q) e; }2 Y; J7 W$ r
9 h, |7 k3 y' e# N* ~* N 5、培养优良蜂王应防止同场近亲繁殖9 Q: ?* a- P3 a6 T. d9 }3 T
S$ g0 B, a5 _9 x% A$ T1 Y! J& F7 {( F- A. N, N( \- k$ g9 L
我认为饲养中蜂除了做好场内种群之间的择优工作外,不应忽略蜂场之间的相互交流:交换良种,包括良种蜂王、良种雄蜂;提纯复壮,推陈出新。如果本场8~10年不做这项工作,蜂种则可能退化。; t- u5 J! K6 [# j3 o3 B# B% U2 N
6、哪些中蜂王应予淘汰, A0 C' A' ]1 J4 w
- p7 `0 A) b" O
目前,中蜂新法饲养已深入人心,我们的工作是提高中蜂的纯度,保持中蜂固有的生产力。因此,对下述低劣的蜂王应予淘汰:①急造王;②从工蜂房改造过来的王台中出来的蜂王;③体型短小的蜂王;④缺蜜期,位置不正的王台中出来的蜂王;⑤弱小群培育的蜂王;⑥患病群培育的蜂王;⑦封盖后延期出房与延期交尾的蜂王;⑧产卵力低与产卵分散的蜂王;⑨畸形蜂王;⑩1年以上过度衰老的蜂王。- e6 U' e5 o, z3 J' P- F& L
6 k9 U. q$ N z/ T/ j
中蜂是一个优良的蜂种,中蜂蜂王的优劣往往关系到蜂场的成败。本人寄希望于爱好中蜂的朋友,排除万难.运用生物界的优生理论,年年选种,年年换王,将中蜂的优良特色发扬光大。/ f' V: t( j, p! Q5 C
/ @) d& U3 y; t6 }# j
1 m/ g; T; ^4 E1 b% N* K; B. k! J/ @: }
六、谈中蜂杂交蜂王的培育
4 f) m- m( C3 t9 [ M+ w: @4 X( c {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为了提高产蜜量,必须培育好蜂王,以提高中蜂采集、繁殖力,供生产上使用。现将我多年培育中蜂杂交蜂王的经验简介如下:8 K& ^) k7 e0 E L8 k
+ }5 c) d3 \) R' L2 `, D$ j$ i
& z- s9 m5 _* b" F* | w3 E
8 s. `7 q) Y9 ~7 X 1、选群
' e: M# G; y) p9 M每3~5年到30km以外的深山区购买1箱用圆桶饲养的中蜂,过箱后试养一年,考察它的优越性,第二年拿来作杂交母群培育王台,在自己本场用一箱最好的做父群。) D0 w# `; \7 E3 ]
% G4 S6 H; m' d7 v, a! p. R1 e+ ~
2、隔离劣质雄蜂实行优质杂交
; f v( r7 p8 A7 t$ L
% d8 h$ C9 {, M( I* F4 m$ E1 D% N要想实行优质杂交,必须隔离劣质雄蜂后再与蜂王交配,才能起到杂交的作用。我选择两个时期:1)南瓜花期杂花流蜜;2)秋末冬初,我地有养麦、野菊花等来培育蜂王和雄蜂。因为这两个时期中间都有一段时间断蜜,无论群势多强,箱内都没有雄蜂出现,只有培育期喂糖才会有雄蜂出现。秋末冬初育王能为早春流蜜培育越冬蜂群打下坚实基础。
( |2 M2 P8 _" t2 S8 I9 p' i" c% O( k' n. G3 e* s2 h1 W
3、杂交蜂群的培育9 K% Q% w! @. C0 ^; R
/ `1 C9 [9 D, F, ^: w! i我是靠自然王台来培育杂交蜂王的。为了达到蜂王优质,在蜂群群势方面,要具备群强,糖(蜜)、粉、子脾充足,还要一年以上老王;使蜂群经常有发生分群的念头,在缺蜜季节喂糖。6 ~/ q7 u/ B8 o7 f0 c
/ o, w; n) m2 ^! s
父群的培育:在流蜜前20天,每晚以500g糖水饲喂,一直喂到雄蜂封盖。如外面流蜜,雄蜂未封盖可停喂。4 Q& |! n1 g$ V0 B& i- s/ {+ U
1 K5 P8 L+ Q: w" u2 a( t. [ 母群的培育:母群应在流蜜前4天喂一次糖,以使母群兴奋,提早培育王台。王台造好后,首先将母群蜂王提出组成新群。这只蜂王不能杀掉,留住以后再用来培育母群。以后把王台分到多个小箱交尾,母群的雄蜂或其他蜂群的雄蜂要全部杀掉以保证杂交蜂王的质量。要知道每个流蜜期只有一个来月,应保证新王在流蜜期交好尾,万一错过交尾期雄蜂群和新蜂王群要喂糖,以免拖长蜂王交尾时间,影响蜂王质量。交尾成功后,分别介入到劣质群中去(先除掉劣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