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蜜蜂囊状幼虫病又叫囊雏病、囊状蜂子。
) C; a# D9 z4 U( J! u+ _1.病原8 E8 ~" v& P0 l
为囊状幼虫病病毒。它主要感染幼虫使其致病死亡,也可在成蜂体内繁殖,但不表现症状。: P! Z* Q6 @$ ^! S# ^$ ]
2.症状
8 a* l6 r) ]; H; Y/ X- t k 试验证明,病毒一般在1~2日龄小幼虫阶段侵入,而在5~6日龄大幼虫阶段出现明显的症状,头部离开巢房壁翘起,形成钩状幼虫,虫体由苍白色逐渐变为淡褐色,由于虫体后部皮下渗出液增多,呈现典型的囊状袋。在封盖期死亡的幼虫,工蜂将巢房盖咬一小孔或启开拖出巢房,未被拖出的死幼虫,体色由淡褐色变为深褐色或黑色,后期呈一干片,似龙船状。死虫无臭味,也无粘性,很容易被工蜂清理。蜂群发病常有二种类型,一种是蜂群中通常出现近百只死亡幼虫,工蜂采集活动正常,称为"慢性型";另一种是早春或晚秋,蜂群繁殖时患病,蜂群内出现大批幼虫死亡,工蜂表现不安,采集力明显下降,甚至整群飞逃,称为"急性型"。
/ F h5 @; x" R( o3.诊断方法
. o$ K8 L( _$ a5 m①箱外观察3 v4 W9 x% f* |6 m: J8 ^4 T
当蜜蜂开始采集活动时,可以看到从巢内拖出的病死幼虫,在蜂箱前也可观察到零散的死亡幼虫,可疑为本病。
0 b) {1 `5 A7 e( E2 u②蜂群检查) G) C/ Z. R- }7 \. E2 J$ g- }
打开蜂箱,提出封盖子脾,发现巢房盖有大的不规则孔洞或已被工蜂开启露出患病幼虫上翘的头部, 拉取病虫,可见虫体末端明显的囊状袋,虫体苍白色,无味、无粘性,可初步诊断为本病。
2 ~3 O, F$ x7 b& Z5 J4 ~+ @& C③样品送检
( @) c# D, F) L4 d6 M3 _ 如需作进一步确诊,可将病虫或死虫寄送到蜂病诊断中心。寄送方法分为:1 ~9 b5 o3 t5 Q& a2 l/ Y1 M
(1)成蜂标本的寄送
+ x& X. T; R7 n" |5 b; x 对患成年蜂病的蜂群可取蜂群内巢脾上或蜂箱底部带有典型病状的蜜蜂及在蜂箱前面爬行的垂死蜜蜂和死亡蜜蜂20~30只,装入小纸袋内,作好记录和标记,然后将标本装入小木盒内邮寄,注意不要用酒精浸泡。
5 G0 e. ~/ }5 E/ V+ W(2)幼虫标本的寄送3 Y1 O4 Y& j' h
第一,割取一小块有病虫或死虫的巢脾,装入小木盒内寄送。 第二,挑取单个幼虫若干只装入已消毒好的小玻璃管内,封口后寄出。注意,凡是供作微生物检验的标本,均不能加任何防腐剂,也不能用化学剂处理。
# u9 m8 P+ S2 X: s# o4.流行特点% G5 t: E* q; W, B
研究查明,蜂群中的病死幼虫以及被污染的饲料(蜂蜜和花粉)、巢脾和蜂具是囊状幼虫病的主要传染来源,而患病蜂群内带毒的工蜂是病害的传播者。当工蜂在清理病死幼虫尸体时感染带毒,在饲喂幼虫时,便将病毒传播给健康幼虫,使其发病。试验证明,囊状幼虫病病毒是通过消化道侵入,而通过成年工蜂的饲喂和清理活动传播的。病害在蜂群间的传播是通过蜜蜂在采集活动中的相互接触将病毒带给健康蜂群, 此外,蜂场上的盗蜂和迷巢蜂以及巢脾的相互调动等人为活动也能传播。9 F6 H% Y! p4 }9 e
囊状幼虫病的发生与气候、蜜源和蜂种有关。在我国南方,中蜂囊状幼虫病每年出现两个发病高峰,广东、福建在3~4月和11~12月;江西、湖南出现在4~5月和10~11月;北方发病较晚,一般出现在5~6月,夏季病情逐渐减轻,强壮的蜂群,病情可以自愈,但在秋后或翌年春季又会复发。发病与蜜源和巢内贮蜜以及蜂数密集程度也有关系,如在早春蜜源缺乏,特别是蜂群内缺少贮蜜,而幼虫又缺乏蛋白质饲料时,容易发病,且病情较重;相反,当外界蜜源丰富,巢内贮蜜和花粉充足,蜂群内蜂数密集(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发病较轻并且容易自愈。不同蜂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如西方蜜蜂较东方蜜蜂抗病力强,就是在东方蜜蜂同一品种之间,也存在抗病性不同的种群,在生产实践中,已应用抗病性强的种群开展抗病育种和选种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
8 _" v7 @+ e* w5 D; R! U/ h7 [5.防治方法 * Q$ B) U* T# M' O
①加强饲养管理
0 g+ X- G1 D; k 第一,早春和晚秋,外界气温较低,应注意蜂群保温,晴天翻晒箱内保温物,以增加蜂群温度。减少检查蜂群次数,以免影响巢温。调整蜂群内蜂脾关系,使蜂数略多于巢脾或保持蜂脾相称。 4 `) e+ n0 G8 x4 k5 W
第二,当蜂群内饲料不足时,要及时补充饲喂,以保证蜂群正常生活需要,尤其在蜂群大量繁殖期间,应补充些营养物质,如花粉、维生素以增强蜜蜂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t& g/ O6 \: J3 }8 G' t- @
第三,将病群内的蜂王用笼扣起,暂时断子。巢脾上的病死幼虫被工蜂清除,减少病原的积累,打断传染链,减轻病情。 $ D$ E+ n# b3 ?4 B' i" T5 ^
第四,蜂箱可用1~2%氢氧化钠水溶液洗刷消毒,空脾可用4%甲醛溶液浸泡消毒24小时,花粉脾可用冰醋酸蒸气密闭熏蒸消毒。具体作法可参照本书化学消毒部分。 : \) d. A) X! C) F7 n8 S) w1 P
高效巢脾消毒剂,主要成分为二氯异氰尿酸钠,为一种广谱含氯消毒剂。对蜜蜂安全,对囊状幼虫病病毒效果较高,对美洲幼虫腐臭病和欧洲幼虫腐臭病污染的巢脾也有消毒效果。具体消毒作法是浸泡消毒,将100片药溶解于2000毫升水中,浸泡巢脾20分钟后,用摇蜜机将药液摇出,另换清水浸泡2次,每次5~10分钟,尔后晾干备用。
& x6 h* B0 W% h; T, C: F* e& [0 w4 x②选育抗病品种
8 w$ t! n o; k+ |- y. f) l* J/ h 从发病蜂场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群,培育蜂王,同时淘汰病群中的雄蜂。培育的蜂王用于替换病群中的蜂王,这样经过几代选育,可降低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病率。
; V0 F/ o( N* F Q/ _③药物防治 B+ z3 n+ u# a$ F: l
对于患病蜂群可选用下列药物防治:% N: h; {8 Z: A- M8 S7 |
第一,半枝莲(又名狭叶韩信草)50克。
. T9 T# ^6 R8 F 第二,贯众50克,金银花50克,甘草25克。
8 C* _2 c8 X+ a# ~9 \: z+ a 将药放入容器内加适量水,一般以淹没药为宜,煎煮后,过滤,取滤液,按l:l的比例加白糖,配成药液糖浆喂蜂,上述每一剂量可喂10~15框蜂。
+ Q( f) t$ ^; r2 v& x9 s. i/ n 第三,抗病毒862,系抗病毒药金刚烷胺和中草药的混合制剂,治疗中蜂囊状幼虫病效果可达80%以上,对意蜂囊状幼虫病具有同样疗效。试验证明,应用抗病毒862结合巢脾消毒和更换蜂王等综合措施,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