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蜜蜂螺原体是一种呈螺旋状,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菌体直径0.17微米。
$ \; y7 u# p9 Y" W" h2.症状3 \9 _6 {: e* o% f
患病蜜蜂爬出箱外,在地面上蹦跳、爬行,失去飞翔能力,三五只蜜蜂集聚在一起,行动缓慢,不久死亡。死蜂大多双翅展开,吻伸出,发病严重时,不仅青壮年蜂死亡,而且刚出房不久的幼年蜂也爬出箱外死亡,蜂群群势下降很快。该病常与病毒和原生动物孢子虫混合感染,对蜂群危害更大,患病蜜蜂消化道变化不尽相同、有的中肠膨大呈灰白色,有的缩小呈褐色,后肠有的充满稀黄色粪便,有的充满混浊水状液。
6 A. K6 C& D7 S1 O1 V, ]3.诊断方法4 u$ q9 s: C/ h
显微镜诊断,取病蜂10只加蒸馏水10毫升,研磨,制备病蜂悬浮液,5000转/分离心5分钟,取上清液少许涂片,置暗视野显微镜下1500倍即可观察到螺原体的形态及运动状态,若发现晃动的小亮点并拖有一条丝状体,即为蜜蜂螺原体,从而可确诊此病。2 U. x& E9 x- N9 O
4.流行特点 ' B% b2 X# o* @, j& J
①地理分布
& w) A, s+ y/ V5 u; x6 [: H" l 蜜蜂螺原体病分布较为广泛。调查表明,转地放蜂的蜂场,发病率高,病情严重,而定地饲养的蜂场,发病率低,病情较轻。, B# C1 g1 j! p! K- }* x5 A9 V4 r# M
②传播途径
; c9 f+ j, k5 E2 [6 O# a# ~ 用饲喂和微量注射法接种蜜蜂螺原体,均可使健康蜂感病,证明该病是通过消化道侵入蜂体引起蜜蜂死亡的。在蜂群内,被污染的饲料和蜂具是该病的传染源。据国外报道,从植物花上也分离到蜜蜂螺原体。试验证明,花螺原体对蜜蜂有致病性。8 W8 U1 b0 \2 ~0 q7 O: R
③该病与其他病害的相关性# X6 P# d5 G t
蜜蜂螺原体单独感染蜜蜂发病的较少见,而常与其他病害如孢子虫病、麻痹病等混合发生,病情较重,死亡率较高,蜂群群势下降严重。因此,在防治时,应采用综合措施。
1 F X. m8 E* u! J/ g1 A* m5.防治方法3 D% e" I. I8 n% G
室内测定表明,蜜蜂螺原体对抗生素类药物敏感,但由于该病通常与孢子虫病、病毒病混合感染,因此只用抗生素防治效果较差,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 p% N# S9 t
①药物防治 # k4 r7 U! A( k* ~7 y" O4 ~- P2 Y
春季在对蜂群进行奖励饲喂时,加入保蜂健、抗病毒一号和磺胺类药物预防。发病初期,再根据病原种类应用相应的药物对症治疗(用量和方法参照孢子虫病、麻痹病和美洲幼虫腐臭病防治药物部分)。
1 a' E J) W. _②加强饲养管理
' f& L" I( ~' ~ V. \* f" \ 经常保持蜂群内有充足的饲料贮备,越冬饲料要求优质、量足。春季注意对蜂群保温并做到通气良好,以防止巢内湿度过大,秋季对巢脾和蜂具进行消毒(4%甲醛溶液消毒) 。
" O$ u8 g7 b2 S6 O8 @③选育抗病蜂种 淘汰抗病力差的蜂种,选育抗病力强的蜂群培育新蜂王,保持蜂群群势,增强抗病力,更换陈旧巢脾和老弱蜂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