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58|回复: 3
收起左侧

中蜂病敌害的防治(五)---- 蜜蜂孢子虫病

[复制链接]
积分
0
在线时间
136 小时

548

金钱

103

回帖

0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12-1-17 01: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蜜蜂孢子虫病又叫"微粒子病",是蜜蜂的一种常见消化道传染病。欧美一些国家发生较普遍,在我国一 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地发生,东北地区蜂群越冬时间长,发病较普遍而且严重。患孢子虫病的蜜蜂寿命缩短,产蜜及产王浆能力明显下降。 ' h: |$ m9 _9 A7 E0 T  `4 ]$ Z5 n) H
1.病原
% k7 X! B0 l: F, ^: U4 g  n/ |  蜜蜂孢子虫病是由蜜蜂孢子虫引起的,它寄生于蜜蜂中肠上皮细胞,以蜜蜂体液为营养发育和繁殖,有二种生殖形态,即无性裂殖和孢子生殖。在蜜蜂体外以孢于形态存活,孢子长椭圆形,大小为小6~5.5微米X1.7~2.6微米。% S8 n7 q5 A9 |, i* {( V3 Y$ V
  孢子虫孢子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蜜蜂的粪便中可存活2年;58℃温水中存活l0分钟,在4%甲醛溶液中能活1小时,用甲醛蒸气及冰乙酸蒸气处理1分钟就可将孢子虫杀死,在2%氢氧化钠溶液中也仅能存活15分钟。在直射的阳光下,经15~32小时才能杀死孢子虫;在10%的漂白粉溶液里,需10~12小时才能杀死;而在1%的石炭酸溶液中,只需10分钟就可将其杀死。
; i# K( ^+ q; i2.症状
. C0 f* {, d% |! E  患病初期,蜜蜂的外部症状表现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才逐渐表现出症状,如行动缓慢,萎靡不振。后期则完全失去飞行能力。病蜂常集中在巢脾下面边缘和蜂箱底部,也有的病蜂爬在巢脾框梁上。由于病蜂常受到健康蜂的驱逐,致有些病蜂的翅边缘出现缺刻。也有的病蜂在蜂箱巢门前和场地上无力爬行。病蜂体色较正常蜂暗淡,以意大利蜂为例,病蜂腹部末端暗黑色,第一、二腹节背板呈棕黄色略透明,中肠灰白色,环纹模糊,失去正常弹性。正常中肠淡褐色,环纹清晰,弹性良好。病蜂体内白细胞通常较正常蜜蜂减少50%左右。% r2 T5 S' Y- s+ i8 H
3.诊断方法
4 q9 ?5 B* w8 m. E①蜜蜂的检验: o* l/ T; e" q
  从疑似患孢于虫病的蜂群中抓取10只带病状的工蜂,拉出消化道,剪取中肠,放入研钵内加10毫升蒸馏水研磨,制备悬浮液,取1滴涂于载玻片上加盖片,置450~600倍显微镜下观察。如发现长椭圆形孢子,则可确诊为孢子虫病。如果是干的病蜂样品,则可去掉蜂的头部和胸部,取其腹部研磨并加10毫升蒸馏水制备成悬浮液,经纱布过滤,上清液以4000转/分离心5分钟,取沉淀物涂片镜检。以上方法同样适用于对雄蜂的检验。
( D3 |: n9 ^7 y& d& }# _8 r②蜂王的检验1 S$ d5 l! Q1 ~6 \! I) E" A
  检验蜂王是否患病,采取活体检验法。抓取蜂王,将其扣在小玻璃杯内或纱笼中,下面铺张白纸,使蜂王排泄粪便,然后再将蜂王送回原群,取少许粪便涂片,加1滴蒸馏水盖片镜检。
2 y6 D* {+ [# I" v4 T1 ~# n6 L" X( w③蜂蜜的检验
* f; y3 x+ J( R' L1 s$ Y  (1) 涂片法:取待检样品蜜1份,用水做倍比稀释,涂片镜检。  8 v9 J5 E$ R) ?; f6 _" k
  (2) 沉集法:取待检样品蜜l份,用9份水稀释,混匀后,以4000转/分离心5分钟,取沉淀物涂片镜检。 ; V4 I( K( [: U
④孢子虫孢子与其类似物的区分 1 E& j, T: K( A% \- s; p% @
  (1)酸处理,用似区分孢子虫和真菌孢子:涂片制备液,加1滴浓盐酸,置室温或30℃温箱内20~30分钟,孢子虫孢子外壳破裂,有的则完全被酸溶解而消失,而真菌孢子却保持原状不变。
* L% G4 P8 @. N  (2)酒精乙醚等量混合液,用以区分孢子虫和脂肪球:涂片制备液加几滴酒精乙醚等量混合液,待蒸发干后,再加1滴蒸馏水,镜检结果,孢子虫孢子尚存,而脂肪球溶解消失。
( T' e8 P8 L; B( C  (3)苏丹Ⅲ染色液处理,用以区分孢子虫和真菌孢子、脂肪球及花粉粒:涂片制备液加几滴苏丹Ⅲ染色液,数分钟后镜检,结果是孢子虫孢子无色,真菌孢子染成浓淡不等的红色,脂肪球橙黄色,花粉粒呈蓝黑色。
/ {; w# P6 }; P$ W- n6 z$ v- M* y4.流行特点
, c6 ?" M& q* u2 p①发病规律
# F$ y, K0 M: p. y% J& D  孢子虫病的发生与温度及蜜源关系密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发病高峰期出现在春季。江苏、浙江发病高峰期为3~4月份,华北、东北和西北为5~6月份,而广东、广西、云南和四川发病高峰期出现在l~2月份。在南方夏季高温炎热季节和北方的晚秋气温低的季节,孢子虫病的病情指数急剧下降,看不到病状表现。发病轻微的蜂群如遇丰富的蜜源条件,病情可暂时得到控制。冬末春初,患病蜂群成蜂死亡数量高于增殖数量,同时还伴随着蜂王的丧失或交替,此时气温低,外界若尚无蜜源,蜜蜂在蜂群内排泄粪便污染巢脾,蜜蜂在清理巢房时受到感染,幼年蜜蜂发病率较高。* `3 F0 y* L' k
②与发病相关因素
  x! c0 y  \2 V* k# {8 J  蜂群越冬饲料不良,尤其是在蜂蜜中含有甘露蜜的情况下,易引起蜜蜂消化不良,促使孢子虫病发生,在蜂群内工蜂、雄蜂和蜂王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工蜂感染率最高,其次是蜂王,在工蜂中又以青壮年蜂感染率最高,而幼年蜂和老龄蜂较低;幼虫和蜂蛹则不感病。在蜂种之间,存在抗病性差异,西方蜜蜂发生较普遍,而东方蜜蜂很少发病。
# f8 l7 |) d- n; F③传播途径% T' Z6 E( Z8 E
  蜜蜂孢子虫病传染的唯一途径是消化道感染。被病蜂污染的饲料和巢脾是病害传染的主要来源。试验查明,1只感病12天的工蜂体内含有2000万~3000万个孢子虫,而感染42天的蜜蜂中肠里孢子虫含量可达4000万~6000万个。这么大数量的孢子虫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蜂箱、巢脾、蜂蜜、花粉及水源,尤其是当病蜂伴有下痢症状时,污染更为严重,当健康蜂在进行清理活动或取食蜂蜜、花粉、采水时,孢子便经蜜蜂口器进入消化道,并在肠道内发育繁殖,新的孢子体与肠壁坏死细胞一起脱落,排出体外,由此继续传播蔓延。病害在蜂群间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盗蜂和迷巢蜂,尤其是蜂场的转运,蜂群集中于火车站及放蜂场地,蜂群排列过分拥挤,加之蜂群新到一个地方,认不清本群巢门,常常误入他群,引起发病,用含有孢子虫孢子的蜂蜜喂蜂,造成重复感染,被孢子虫污染的蜂箱和巢脾未经消毒处理,重复应用而引起感染;养蜂员在检查蜂群或取蜜时,随意调换巢脾等活动都会造成病害的传播和蔓延。
9 K5 S' M7 {7 a$ ?9 X8 q5.防治方法$ p8 [/ b9 S" i6 z( I5 e0 k4 j' s
①加强饲养管理+ h9 Z& [" q0 k1 M
  蜂群越冬需要优质的饲料,越冬蜜中不能含有甘露蜜;北方蜂群越冬室温以2~4℃为宜,并具有干燥和通风的环境条件;早春应及时更换病蜂群中的蜂王。
4 E7 O- ]4 L3 f6 u; K' K/ x7 |7 U②严格消毒
/ n) H. ~& N; b  对养蜂用具、蜂箱及巢脾等,在春季蜂群陈列以后要彻底消毒;蜂箱及巢框可用2~3%氢氧化钠液清洗,也可用火焰喷灯灼烧;巢脾可用4%甲醛溶液或冰醋酸消毒。
9 K7 N1 q5 H$ [. t/ X% I/ o5 ?* D③药物防治 + _5 }% r8 _# b% i; ?) q
(1)药物预防:
4 \5 U/ k2 ]% A5 {! K* A& S  根据孢子虫在酸性溶液中受到抑制的特性,选择柠檬酸、米醋、山楂水,分别制成酸性糖浆,浓度是1千克糖浆内加柠檬酸1克、米醋50毫升、山楂水50毫升,早春结合对蜂群奖励饲喂,任选其中一种喂蜂。
# L: y" \# k; A3 P6 N1 U, N: I(2)药物治疗:
. h" j7 ^) ~$ E# `" F  国外报道,烟曲霉素对孢子虫病有良好疗效。国内因无此药,科技人员从我国现有的药物中筛选出保蜂健粉剂,使用浓度为0.2%。将药粉1包溶于500毫升糖浆内,傍晚对蜂群喷喂,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可防治2~4群(10框群)。间隔10~15天可再进行第二个疗程治疗。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 收起 理由
lifsure + 2 很好.

查看全部评分

阳春大地
积分
455
在线时间
1937 小时

8813

金钱

1348

回帖

455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发表于 2012-1-17 08: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上搜的,浪费流量。
QQ
QQ
积分
21379
在线时间
1603 小时
居住地
浙江省

2万

金钱

7573

回帖

2万

威望

宝石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发表于 2016-5-31 14: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19083
在线时间
1451 小时
居住地
四川省 内江市 市中区

1万

金钱

7687

回帖

1万

威望

黄金会员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16-6-1 19: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科技含量高,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蜂网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5-5-2 23:08 , Processed in 0.099958 second(s), 23 queries .

备案号:鲁ICP备2023002647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