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宁守容,龚凫羌(四川雅安雨城区畜牧局,四川雅安625000)
% X3 l# g6 J3 ]. D 在养蜂实践中无论是换王或者给无王群补充蜂王,都常常涉及到异群调整蜂王和异地调动蜂王。其本质都是:让蜂群接受由非本群或非本地而来的蜂王,这便是通常所说的蜂王诱入或介绍蜂王。
, ~+ [6 [% @ k- @ 蜂王在养蜂者心中的地位与在蜂群中的重要性,都使人们高度重视蜂王诱入或介绍蜂王的方法,千方百计提高蜂王的诱入成功率。经历了若干时间与若干人次的实践之后,蜂王诱入或介绍蜂王的方法已被探索出来,成为养蜂者需要学习和掌握的重要技术。由于其在蜜蜂现代饲养管理中的重要性与基础性,因而在不少养蜂技术书籍的章节划分上,蜂王诱入或介绍蜂王的方法通常已被列入基础管理部分,读者只要稍加留意都能查看到。在这重要而又基础的部分,还会有更新更好的方法出现,还能产生新的理论吗?我们的研究与实践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 L" A& e: z; E. R 1蜂王诱入方法回顾
* s- _! x: T$ U+ u9 J4 X, b 1.1蜂王间接诱入4 h( O8 k( d! \0 [( V, G
将外来蜂王暂时关人工蜂不能进入的容器内,然后放到无王的蜂群之中,经历一段时间之后再将其释放。该法需要器械配合,例如:全框式诱入器、扣脾诱入器(李林园诱入器)、密勒氏诱入器等。在蜂群内囚禁蜂王的时间,一般需要经过1~2天。具体操作时,还需要选择囚禁部位、有幼蜂陪伴、伺机喷一些稀薄蜜水等措施相辅助。用该法诱入蜂王的成功率高,但较为烦琐和耗时。
6 z( g+ H' A- F) a 1.2蜂王直接诱入) ^5 A3 b: K4 b/ \' q
在外界有蜜源时节,于傍晚将产卵王身上喷些稀薄蜜水或涂抹些蜂蜜。之后,将其轻放到无王群的巢框顶部或巢门口,让蜂王自行爬入蜂巢中。除此之外,还有利用幼王相似于幼蜂,可以给无王群诱入刚羽化出房不久的蜂王等方法。蜂王直接诱入的方法简便,但成功率较低。尤其是意蜂,使用该方法的成功率远远低于中蜂!
) [5 l. r& T9 e7 x0 P 2诱王新方法
4 a0 y. [& f# n 2.1发现诱王新方法
7 Q( M: A5 d- \( i$ w, K5 p0 [ 我们揭示出中蜂具有喜好水的习性后,不仅将中蜂戏称为“水蜂子”,而且在中蜂饲养管理的实践中,大胆、巧妙地用水,解决了不少棘手问题,包括蜂凶暴时喷水,在常用水的蜂群中,‘巢虫”呈现弱势状态等等。在2007年春季的一次人工分群时,感觉到蜂稍野,于是又对蜂群喷水。同时,还将待诱入的异群产卵王身体喷湿后,才直接介绍给已被喷水的新分群,获得成功!
& @% n) |4 \% }9 o+ j 我们没有放过这一偶然事件,不仅在自己的蜂群中反复试用,而且在其他人的中蜂群诱入蜂王时也都采用,次次获得成功!此表明一种新的蜂王诱入方法诞生。可以将其要点与操作过程适当归纳,以便让更多的人也能掌握使用。同时,也需要给这一新的蜂王诱入方法命名。
8 {) W& E" K$ u/ a [3 P5 T 2.2命名诱王新方法" e( M& N+ b* |$ k+ q; f% O5 E
新的蜂王诱入方法的发现虽属偶然,但它又是一种必然,即只会在热爱蜜蜂,并为之长期奋斗者面前闪现。而一旦闪现,就容易被有心人捕捉住。如果以此为契机,找出其中规律并上升到理论,就不仅能将此偶然事件,变成今后若干的必然事件,还能指导其他事件。因此,有必要将该诱王新方法慎重命名,以区别于其他的诱王新方法。如果以发现者的姓氏或其中关键媒介命名的话,该诱王新方法就可简称为:“龚氏诱王法”或“水法诱王”。
- h5 f' W3 b$ w- E0 I1 C" | 3意蜂运用0 s3 r' Z: o) o/ X7 f: D2 c2 d
3.1意蜂偶用0 u; S" a, U" F$ a! v2 [
凡是有过中蜂、意蜂饲养经历的人都知道:意蜂诱王成功率远低于中蜂。中蜂王诱入后,只要没有围王现象,一般就表明诱入成功了。意蜂则不然,需要在诱入次日仍看到蜂王正常,才能表示诱入成功。而在诱入日看到没有任何围王迹象,到次日查看时却已失王的事例不在少数。因此,我们也没有立即将“龚氏诱王法”用于意蜂,而是等待时机试用。
+ ~$ _% T* n' G3 a) [ 2007年秋繁初始,一个重要的意蜂试验群蜂王异常,腹部虽已膨大但却不能正常产卵,由于试验时间不便拖延,因而需要当机立断。我们于午后在淘汰原蜂王的同时,用“龚氏诱王法”介绍了一只产卵已半月的新蜂王。由于事情重要,若成功了意义十分重大,龚老师当晚竟然没有睡好觉。次日上午即去试验场地查看,“龚氏诱王法”居然也在西蜂上获得成功。消息传出,“龚氏诱王法”立即就被当地意蜂饲养者所采用。$ W) O; E- y# S( B3 b( p$ ~* `# R
3.2广泛试用) d; ?$ M4 M9 ]0 |4 O% d, ?
我们于2007年11月7日至12月14日外出,到六省一市去宣传科学养蜂。活动期间,在各地都现场演示了“龚氏诱王法”。由于所到现场的时间短暂,都没有准备现成的无王群,我们便采用了难度更大的蜂王互换方式,来践行“龚氏诱王法”,从而使围观的蜂友们深感惊讶,用目瞪口呆来形容当时场境也一点不过分。真想不到此法竟然这样简便,当场确实没有任何围王迹象,但后续效果行吗?现场的蜂友们又似乎都满腹狐疑。次日检验结果成功时,报告者都深表惊喜和感谢。“龚氏诱王法”也随之被热心的蜂友们迅速扩散。
8 Z. g) L- k$ Z: b4 J5 [) s: @; l 从我们外出活动期间到如今,凡准确运用“龚氏诱王法”的还未闻有失败事例。当然,随着使用次数的无限增加,出现少数失败事例也是可能的。即便这样,仍然可以预言:“龚氏诱王法”的失败率将显著低于过去的诱王方法。对此,我们满怀信心!$ z4 Y% \+ ?0 n
3.3相似并不相同
5 t2 b( g' k6 K- c+ i" t0 a& v& P 我们在广西融安县雅瑶乡宣讲时,一位张姓蜂友听讲与观看后提出,他曾有一次试用喷水介绍蜂王,结果失败了,至今提起还心有余悸,哪敢再用与此极其相似的“龚氏诱王法”。经询问他的试用过程才知,他当时因为担心蜂王着凉,而没有喷湿蜂王身体。6 J$ y% W% }% N2 H
到海南宣讲时,一位蜂友在听讲与观看后又提出,自己也曾多次使用过喷稀蜜水直接诱入蜂王的方法,但总有失败案例搀杂其中,因而担心“龚氏诱王法”的成功率。对此只要稍作比较便知,用稀蜜水介绍蜂王时,问题就出在水中含有蜜、糖。
: k5 U7 G# M% B7 {( U. g8 c 上述两例曾用过的方法虽与“龚氏诱王法”极其相似,但相似决不是相同,尤其是关键环节的不同!) r! \, f$ i. S
这又提示我们,准确掌握“龚氏诱王法”,是运用该法诱入蜂王成败的关键。
0 g K, H3 Z+ L$ V9 H 4龚氏诱王法要点7 B% C* ~: v. w
4.1器械准备 b3 ]& ]8 R! V3 N( d
选择质量可靠的手持喷雾器,清洗干净;加入洁净凉水;将喷头调节到喷出水为细雾状。
) b/ N& g0 Q! d 4.2慎选时机,保持蜂群安静
2 a' L1 B2 o9 Y2 C 选择蜂场秩序正常,蜂群生活正常的白天,一般在午后进行。接近蜂群与操作蜂群时,都要求轻、稳,避免任何引起蜜蜂警惕的因素出现。+ y0 b9 n# k' @4 K/ Y4 B
4.3操作$ S8 h! g6 ^* o0 |+ o6 u
于无王群的蜂巢中部,轻轻抽调出一个带蜂子脾,斜靠在本群边上。将待诱入蜂王也调出,用左手捉住。待调出脾上的蜜蜂稍稍安静已呈现护子状时,首先用喷雾器喷湿该脾向上面的蜜蜂。喷头距离巢脾约20cm处喷雾,将该面蜜蜂身体喷至雾湿状,一般击发喷雾器5~6下便可达到此雾湿程度。难于掌握雾湿程度时,宁可雾湿程度稍重些。然后,用喷雾器将蜂王身体也喷湿。随即将身体湿漉的蜂王,放入身体已被同样喷湿的蜜蜂之中。再去把蜂箱内即将与该脾雾湿面相邻的另一巢脾面的蜜蜂,也用水喷湿它们的身体。之后,将有王巢脾还箱,并使已被喷湿的有王面与另一巢脾的被喷水面相向而置,还原巢框间距,轻轻盖上副盖、大盖。次日午后作一次检查。
. z' }8 ?+ b. F* K 按照过去理论,蜂王诱入与蜂群合并都涉及到蜜蜂群界,蜜蜂群界又主要是由群味划分。2 M e9 M. p5 N" A4 `" w+ g# m6 F" Q
“龚氏诱王法”的实践表明,上述理论已需要修改完善,才能圆满解释“龚氏诱王法”。我们认为:无论是蜂王诱入还是蜂群合并,都涉及到蜜蜂的相互认同。据此,我们初步提出“状态”相同的新理论,并在此理论指导下,推出更新更好的蜂群合并方法,即“水法合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