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文章来源: 中国食品科技网 4 L4 `# T+ n! W) ^ p; N* @
蜂产品,这一古老行业,在其诞生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都不被大多数人所知,而就在近期,却被推在了风口浪尖上,制假、掺假风波不断。舆论的爆炒,使这一行业暗育的痈疽依然在深层的发酵,这将是蜂产业的寒冬?还是产业必经的拐点?( J6 A5 ]8 n& [
5 A0 H5 Y# S6 r/ ~" X
掺假为何成为潜规则?- s$ T$ o4 `& m2 C7 K
$ Y8 {6 Q( |2 ]& Y. W
日前,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连续曝光蜂蜜、蜂胶等蜂产品掺假、造假问题,在当前食品安全频发的社会阶段,显得极为敏感。那么为何掺假会成为行业潜规则?记者调查后发现,造假掺假猖獗背后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市场需求的暴涨和蜂产品的稀缺。# `. Q# T' t' x
" W) F6 e2 ~5 B/ w2 {' D# H1 t K, _ 蜂产品作为天然的营养保健佳品,伴随着国人对自身健康关注度的提升,近年来其价值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但与此相对应的是,近年来异常天气的影响,导致蜂产品原料的严重减产。
2 R, ]: o1 O( z) ?) d$ n M" ^) ^+ E0 U$ d" {& w+ P- {
需求的持续旺盛和蜂产品的稀缺两种相互叠加的因素,势必导致蜂产品价格的飙升,而产品价格上涨就意味着掺假者有利可图,在巨大的利润诱惑下,制假掺假制造商背信弃义,将道德、责任抛之脑后,进行掺假。
# R# J" }# [$ s6 y- S& x5 `6 `
虽然国家监管部门从未放松对蜂产品的监管,从2005年就开始制定和实施蜂产品国家标准和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为蜂产品的质量监控提供执法依据,但是掺假制假者都是化学高手,加之当前的国家标准检测体系对设备、技术和资金都有极高的要求,需要送至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进行检测,而且,标准中的感官检测对收购人员的专业性和责任感也有要求,致使造假者可以蒙混过关,成为行业潜规则的重要原因。7 X& f% _, V0 h7 Q6 E
; `3 a0 J: e6 p/ M8 t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5 }- X2 `2 m' r: p+ z
) c. C3 h3 i, E" e) s3 O* T
“显然,这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央视的曝光和媒体的大规模跟踪报道,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整顿行业、清理不合格产品,起到净化市场的作用,但是,对整个行业的伤害也很大。# b% q- k$ e% a1 {. I6 z
8 ]( y4 i. x5 y5 h 首先反应的是消费者对所有蜂产品的信任危机,媒体的轮番轰炸,使得本来就对蜂产品知之甚少、缺少辨别方法的消费者显得更加迷茫和不适,让不少常年吃蜂产品的“铁杆粉丝”都产生了几分担忧,“在国家权威部门拿出鉴定结果之前,再也不敢吃任何品牌的蜂胶了”,在记者采访时,一位消费者如此表示。
9 ?; y7 K3 i) ]. c" r; H6 A( R4 R" K
行业中一些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实行规范化生产的企业也在这场风波中受到波及,苦不堪言。记者在走访几家品牌蜂蜜厂家之后,厂家负责人都向记者反映,在媒体曝光之后,企业每天都要接到上百个消费者打来的电话,询问蜂产品质量情况。“虽然我们的产品是真材实料、能够接受任何严格的检测,但是在这种舆论环境下,还是会担心整个行业会遭遇滑铁卢”。) g0 x1 R2 l& c z7 `3 A
6 }, `( R+ Y( j& g 作为全球最大的蜂产品生产国,国内好的蜂产品在哪里? R% v5 [7 g3 f
) Y! Z$ V' a3 Q9 Y5 S& r1 c, M “行业内一些已经形成品牌、拥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对于品质的掌控一直很严格,毕竟质量和诚信才是品牌的根基,同时,这些厂商拥有原料控制、检测体系、人才储备及生产设备的优势,造假对于他们而言得不偿失”,据原中国养蜂学会蜂产品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袁泽良介绍,蜂产业需要以全产业链作为保障,规范化的蜂产品企业,从养蜂基地建设、蜂产品的存贮方式、蜂产品的研发、生产多个环节建有完整的原料采购体系、检测体系和质量管控体系,即便是成品,依然可以追溯到蜂产业链的上游。+ P, u! x! }, [
$ o2 k6 U2 o* W 此外,国家对蜂产品的监管也在不断规范,在蜂产品国标的基础上,2007年开始对蜂蜜产品实施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而对于药食同源的蜂胶,国家药监管理部门实施GMP认证。而无论是QS认证还是GMP认证,作为一个强制性标准,都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检测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相应要求。而这就等同于提升了蜂行业的准入门槛,要求企业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实力,小企业是无法达到的。 v$ s; S' D. ~/ y$ y0 E: y( c9 \
. }. q, y6 s0 C- [% F+ k x* O: C 这一点从蜂企在源头对原料的收购就可见一斑。众所周知,食品安全问题大多数是出现在源头的原料上,而蜂产品更是如此,由于蜂蜜的季节性很强,每个蜜源开花期很短只有很短的时间才能从蜂农中收到该种蜜,因此,蜂企不仅需要有庞大、专业的采购团队和巨额的收购资金储备作为支撑,而且还需要收购标准和检测体系作为蜂产品品质的关键控制点,否则无法从源头上保证产品的纯正和天然。, L! g1 M8 E' B2 G0 C3 g1 m
1 d; n# q0 W: `, Z0 R0 j; Z! H
而蜂胶更是如此,真正的蜂胶一定是由蜜蜂自然采收的毛胶提取、淬炼而成,而毛胶的产量更低。更稀缺,按照蜂农的计算,一箱蜜蜂一年才产生0.2千克毛胶,因此对于原料的收购更需要以收购体系做保障,同时建立原料收购可朔源的体系。2 T* s6 d! p( W3 u
5 B, R) C1 F+ S& H% d7 a) Q. ]
在原料的采购上,记者在采访几家老牌蜂企后记者发现,汪氏蜜蜂园对于原料关的做法值得借鉴。首先,汪氏蜜蜂园在自建基地、与蜂农建立合作社的基础上,还拥有一支庞大的采购团队,据汪氏蜜蜂园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支收购队伍成员此前均为蜂农或行业从业者,拥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曾在历届全国蜂产品行业感官检测比赛中囊括蜂蜜和蜂胶多项团体和个人第一名。" y0 Z8 L% ^# r" g! p& s+ c
. l3 f! r1 I$ @* K1 F 在花期时节,这批专业的收购队伍会下到各个蜜种蜜源地进行采购,这些经验丰富的采购人员首先会对原料进行感官检测,对原料蜜的色泽、气味、蜜种及对采集时间的长短等逐一进行检测,同时,在采购过程中会抽取两份样品,一份委托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进行检测,另一份送至公司内部进行感官、理化及仪器检测,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终止收购,从而在源头上就杜绝了掺假现象的发生。
$ T" d5 t$ m6 B" O9 J9 `+ b# r: }) j7 I$ E
值得高兴的是,11月2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通知,将对蜂胶产品进行大规模检查,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这将极大的推动整个蜂产业的规范、良性发展,这一行业也终将正本清源、坚壁清野,记者深信,这一风波,不会成为蜂行业的沦陷,而必定是这一行业优胜劣汰的助推器,是走向繁荣的开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