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7730
在线时间1723 小时
居住地广东省 深圳市
嘉宾
 
积分7730
在线时间1723 小时
居住地广东省 深圳市
嘉宾
 
|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黑蜂寨 于 2017-1-24 22:23 编辑
$ }5 }# E- Z# B1 ~# U
: |( } D4 L1 {( |4 C1 S 前言:中蜂甚少感染“美洲幼虫病”。原因是幼虫体内的血淋巴蛋白酶,具有抗“美洲腐臭病”的基因。中蜂爆发“真性烂仔病”是由“欧洲幼虫腐臭病”简称“欧幼”,俗称“蜂瘟” 感染的,属“细菌”型。此病来得迅猛,猝不及防。甚至有的挟着“病毒”型“中囊”双双而至,象妖魔携着利齿毒蛇,几乎是旦夕间便悄无声息地将整个蜂场毁灭。它的“症状”人所该知,不必赘述。“病原”十分复杂,致病菌为“蜂房球菌”,另加诸多“次生菌”, 染色属“革兰氏阳性”或“革兰氏阴性”多样性不定。一旦发病,很难根治。
- e8 m& V' ?, }( @: f3 O" c+ ?& L5 {1 `; g. `+ v
关键词:烂仔、预防、治理
0 E B: M6 T/ @ O0 }& F% `$ @. ]1 ?
; j" i, ^6 |$ i2 q! S 正文% C" X& k/ A1 D _
由于“病原”对抗生素敏感,病群用药物较易控制。但不久会再次复发。周而复始,似乎有始无终。( |) j$ X$ X% ?& k8 n' A
针对上述特性,鄙人根据自己经验总结出一些“防、治”陋法。如对大家有用,吾心慰也。
3 Z; M4 B& g% G 所谓“防治”,既是防为主,治为辅。防是一堵墙,这堵“墙”牢实了,“病”无法穿越,何来治一说。
( |3 x" G! B' F* m+ A/ ^ 一、防1 k2 l$ W/ n/ x4 _' E
1、蜂王:蜂王是是群之母,蜂之源,整个王国的兴衰首要在于“王”。在“王”换与留这个问题上本论坛蜂友众说纷纭,莫衰一是。有人说“王”用了一、二年还是青壮年,该留之;有人说“王”该1年2换……理论上分析前者不无道理,但不利于“防”病。因为“王”留下时间越长,携带病菌(毒)越多,加上年久体衰,产子(卵)绵缓质差,即便是优秀蜂王,同样容易导致病情萌发。再好的“王”也要舍得割爱。从防病的角度出发,1年2换无可非议。这是养蜂人日久月累得来的的宝贵经验。及时换王不但是保证群势强盛的关键,同时也是减少病源的法码。曾在一篇文章中见过这样一段叙述:“换王抑制病害的意义在于:①断子,箱内缺少寄主,切断传染的循环,减少主要传染源;②体内带毒工蜂无虫可育,出巢采集,新出房的工蜂因群内无病虫,无需清除病虫,不会受到感染,在哺育下一批新王产卵孵化的幼虫时不成为传染媒介;③通常新蜂王生活力强,带毒少。”5 a0 m% d! w* [& Z4 V' n
2、箱、脾:蜂箱与框脾使用时间越长,积聚菌(毒)越多。有条件的话,最好一个季度或半年换一次消过毒的蜂箱,并且及时换掉旧脾。旧脾不但令巢虫钟爱,而且粘附在巢眼底和巢眼壁上一层层厚茧衣更是病(毒)的寄宿处。如长期不换箱、换脾(旧),即便是一次“假性烂仔”便成了“真性烂仔病”迅速爆发的根源(诱发)。
9 q2 F- n+ m& f2 G7 z: f 3、饲喂:蜜蜂也是动物,需要一个强健的体质。强健体质的建立与养蜂人(主人)的关爱分不开的。缺蜜少粉季节不能让蜜蜂自生自灭,应当给予必要饲喂。然而,不是饲喂过了蜜蜂就会变得强健,弄不好适得其反,只有科学合理地饲喂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购买的花粉年份莫测,陈年花粉营养缺失大半。在不明原因下,为了你的爱蜂健康强盛,不妨加入适量的“精氨酸”、“赖氨赖”,令花粉营养足沛如初。多喂蜜水,少喂白糖。白糖喂多了有害无益(营养素单一,久喂蜂衰)。有人会质疑:我从来没这样喂也没见得过病。那是因为你的爱蜂在你精心照料下蜂盛体健。一旦忽略管理蜂体质衰弱下来,就会染病。就象我们人一样,各种疾病潜伏在肌体内,只是我们肌体强壮将“病”抑制了下来,一旦某个系统“薄弱”,病菌(毒)就会乘虚而入爆发疾病。, x: u: X' |* k* `' _
4、施药:针对“烂仔病”爆发高峰期(南方8-10月,北方不敢妄说),7月中下旬就要做好预防措施,给爱蜂施药预防,驱除体内病菌(毒)。为了避免药残污染,许多蜂友以及专家撰文呼吁施喂中药,提倡环保是对的。而中药的药性只在于调理和极微抑制,实用性不大,且十分烦琐,本质上起不到多大作用。因为“欧幼”的诸种病菌只对西药抗生素敏感,可以说一触即灭。如此说来,只有弃“中药”施“西药”才是稳妥之举。为了避免药物残留,不可水喂(工蜂会将含药糖水搬入巢房储存),只能粉喂(粉、蜜、药拌匀后发酵一天,搓成团放在框梁上)。一般连续施喂两次即可,到9月份再连续施药饲喂两次。
3 v% e; N9 V+ G2 n 如果蜂人做到了上述四点,不能说确保你的爱蜂百分之百安然无恙,但至少能将发病机率降低到了最少限度。要么就别玩(养蜂),要“玩”就必须得遵遁这一行的自然规则,否则后果不虞。(用什么“抗生素”,请见后)。" N+ u, E) f% w( R! e- n
但世事无绝对,再好的“防”也会也会出万一。一旦发病,要面对现实,沉着冷静。既然这样子了,急有什么用?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改变眼下糟糕的局面。( S& T) W) R5 ` Z
二、治# a9 O. U: Q! l' W* o3 c+ i
有关治“烂仔病”的方法(药物),网上一搜索,满目皆是。有些蜜蜂方面的杂志也在规教蜂人施药,五花八门,相互抄袭;手法不一,但最终殊途同归。甚至有绝对权威的《中华蜜蜂网》对“烂仔病”施药之法同样滞后千载。统一概之,手法老套,抱残守缺,没有创新,根本不能与时同步。劳苦知乏的养蜂人,以为得到了神医“华佗”和“扁鹊”的福音,于是依样画葫……结果几番折腾,钱花了,人累了,蜂没了……
; F$ h& N3 A6 r* c) s! m2 r" W 普遍看到的,听到的都在教人施药之法:“用“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XX粒……”。殊不知,这些药物都是几十年前“抗生”药物,早年研究人员将医治之法发表了出来,一直被人抄来抄去相传至今。改革开放后,受市场经济的剧烈冲击,有关“蜂”方面的研究单位作鸟兽散,再无人对病菌不停变异进行跟踪和研究。所以施药仍然用以前老一套。也就是说,还在用当年的弓箭射飞机。3 D0 j: n) z; j9 `2 }
下面来说说我的施“治”陋法:, O" c. x$ W: c( k8 x( E! _
既是:换箱、换脾、施药、换王四步骤。给病群一个相对的新净环境。
! ?* m9 @# S' k2 n @" J9 s) R 1、换箱:将换下的蜂箱搬离蜂场,免得爱蜂闻味而至遭感染。然后用水冲洗干净蜂箱放在日光下暴晒几小时,再用“4%的甲醛溶液”或70%酒精对箱内喷杀消毒,干后洗净备用。* |- ]2 Q1 ^9 L4 h
2、换脾:同样将换下的脾搬离蜂场,用火焚之。换入的新脾一定要“封盖仔脾”或消毒的备用巢脾(空脾),切勿调换入幼仔脾,因为带病工蜂体内病菌倘未清除,工蜂爱仔心切,会立即哺喂,这样一来等于白花了气力,新一轮“烂仔”会立马爆发。
( y- y3 f$ J n 3、施药:将病王幽囚于框梁上,让它发挥最后一点作用——抑制工蜂产卵。不要急于介入新王。首先要做的就是施药。“大师们”宣嚷的“土霉素”、“四环素”对病菌已没有多大杀伤作用了,病菌已适应性地产生了抗体。人类针对病菌耐药特性又研制出了第二代“抗生素”,可笑的是病菌又迅速产生另一种适应性的基因……接着人类研制出第三代,第四代……可是无论人类怎样改变“抗生素”灭杀成因,病菌不久又会产生出新的基因自保。现在已发展了第五代“抗生素”药物。如此周而复始,“人”、“菌”大战延续不断,不知何时是了。鄙人根据“烂仔”染色“革兰氏阳性”或“革兰氏阴性”多样性病因的特点。筛选出几类抗生素药物供大家参考:“大环内酯类第四代”、“氨基苷类第三代”、“头孢第一、三、四代”(头孢第一代着重灭杀“革兰氏阳性”,对“阴性”却无能为力。第三代秒杀“革兰氏阴性”,却对“阳性”作用极微;第四代“阴、阳”同时灭杀,但杀“阴”明显胜过“阳”。所以一、三、四代要有选择性地同时使用。)" r3 n* Y+ `9 @+ ~9 r& T9 [. I# r
4、换王:施药三天后,工蜂体内病菌完全清除。介入一只产卵积极的健康蜂王(提前一天除去病王)。蜂王产满两脾后,将卵脾抽出,换入子脾,让劫后余生的蜂群繁殖链紧密衔接。不久一个秩序井然、生机勃勃的王国会再度重现。
* \! M& ?7 O0 P# q7 [- N7 }4 F8 \. o/ g5 L( M5 m5 ?
后语
A. G& I! w) v# [: V: p- y 1、治之误:只施药,不换王、不换箱、脾。' W. z7 ?9 o3 Q/ |5 q9 P, w
有些认为,只要对病群施药就会将病治好。只说对了一点点,工蜂体内的病菌是治好了。但经过带菌工蜂哺喂的蜂王不可避免感染了病菌,象人感染爱滋病毒一样,无可避免传染给腹中胎儿。留下被病工蜂到处接触过的蜂箱,俨然就是一只一触即爆的火药桶,潜在的危险可想而知。病脾的危险更大,不光是脾表满是病菌,重要是脾巢眼里才是病菌的大本营。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在巢眼里存活一、二年。也有人换了蜂箱,换了蜂王,就是不舍得病脾上封盖子脾,人为地清除脾眼里烂仔,将脾留了下来。殊不知当蜂王产卵成虫以后,寄宿在巢房壁茧衣深处的病菌就会对幼虫展开攻击。这就是有人常叫苦:“我的蜂治好了,怎么不久又发了呀”的原因所在。
9 x# \- a$ b8 V% X 2、治之大误:不知病原,不懂药性! s2 f" D* ~1 \& R) j
曾在某论坛,见过某“管理”发出治烂仔方法一贴,并强调他的职业从医,包百治百愈……我见后笑笑了之。他竟然将烂仔病的“病原”(病菌)与(病毒)混淆不清。列出了“病毒灵、病毒唑”一方。并且“三不换”,对蜂群喷一喷即可断根。于是,众多蜂友仿效,结果病越治越严重,蜂群越治越少。实误人误蜂也。蜂病很正常,不病才不正常,只是或多或少问题。一旦发病,首先要弄清“病原(因)”是病毒病(中囊)还是病菌病(烂仔),对症下药,才会不误时机,一击即中;切莫偏信,胡施乱治。尤其是专业养蜂人,蜂是生活之本,蜂是命根子。要多关注一下有关蜜蜂信息,了解“病菌”(毒)新的变异以及各种应对的新药才会立不败之地。6 O4 C( z+ Q# E+ [; C& t7 B
3 F Y/ s+ Q/ u1 J- a 参考文献:无
; D+ \. D2 R5 \; j, P7 ]2 }6 a! P# t$ S7 Q( ~7 _, L
黑蜂寨 / 文 2010-7-21日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