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sunchengwei 于 2017-8-28 20:53 编辑
# c |! | |3 v9 y( r- J/ m( P, ^6 u! h& ^* E
对中蜂咬蜡的问题我想请朋友们看看我的说法,请朋友们批评指教。4 G( G7 p$ J4 h/ D
1 S, Z, I0 U3 d
之前有朋友说到仔脾封盖问题,我找了网络内的81年版的节目,说是新蜂出来的时候才咬掉蜡,对此提出我的异议。7 Q, U% R; S( u$ c; ]! D" s
6 Z P8 X) A# R: o Z1 |1,中蜂的封盖是从预蛹过后24小时开始被咬的,初始封盖比较厚,这一点大家是知道的。3 Z$ Z3 O+ v+ B: H
就包括王台与雄蜂孔的变化来说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蜂蜡首先是被逐步剥离的,我提供的照片比较简单,不太懂绘画,1 @2 E g: p- L6 N/ G( s, L
所以没有做标注,懂的朋友看看仔脾下部分刚封盖的非常厚实。* v9 w% ]* A: Y9 p& ]( _- r! P9 i
; S+ e0 T l: z6 J; V
2,怎么蛹期是否需要呼吸氧气,我的观察是在逐渐剥离蜂蜡的过程种形成的透气孔,正是为了保证供氧。/ t! z. |" t2 ]* r; X
4 T& v. C2 q7 }( B. ^
3,我们大家经常看到尖头虫,为什么?封盖那么厚怎么就知道哪个虫有问题?事实上不知道,在封盖后48小时逐渐剥离的情况下,凡是没有走向预蛹的通常是我们看到的,没有进行吐丝结茧,停留在这个状态下死亡。在没有茧衣的支撑下,一旦咬开蜂工蜂马上就判断出来了。而且通过气味,信息素也能知道。可我们人类却不需要那么麻烦直观看到了尖头虫,但是你试试用镊子搞一个健康的蛹的封盖,你就看不到工蜂,因为茧衣挡住了。如果长期密不透风蛹是能憋死的,所以剥离蜂蜡的工作一定存在。
# d" h0 b1 f2 i3 j. k; ^6 q
* A6 Y* i2 g! m8 E w4 ,我们经常会说老熟的仔脾,怎么看出来呢,用心观察你会发现在浅浅的白色封盖下面有一个蛹,这个蛹看不清,但是你却能看到逐渐颜色变深,随着时间推移,白色的封盖越来越浅,底下的蜂蛹越来越清晰,这就是蜂蜡逐渐剥离的效果。
& k, l- j7 w. D% m2 {; F" v9 p: Q7 q+ z& \( Q
5,雄蜂老熟后的巢脾和王台变化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在雄蜂出房前一个圆圆的帽子中间有个孔,如果蜂蜡不是渐渐去掉怎么看到呢?而出来后的帽子那个茧衣封盖满巢都丢下,这层茧衣怎么不见回收呢?这与很多文献理论都不同,因为他们说封盖蜡是在最后出房的时候回收的。
4 h k6 u9 ~4 k. h1 H 再看看蜂王,王台封盖后24小时开始出现轻微的蜂蜡剥离。封盖48小时前后蜡头的中心点被剥离,茧衣开始外漏,由此开始逐渐扩大。
3 S b: |& D0 F8 a/ o3 N由于蜂王发育的快,个体大,需要的氧气更多,因此我们能看到更明显的外露。
; _8 T0 {; n8 ^5 A F4 t& R
% a+ h2 f: V; [, F6, 工蜂对于蜂蜡的使用绝对不简单,我们提起巢脾仅有很少情况下能见到带空的幼虫,这往往被新手看成虫病。实际上这个工作应该是在夜间进行,否则不会难以观察到。我的分析是这样,对于整张巢脾工蜂对封盖仔脾的蜡盖不停的在转运,这也是封盖仔脾的内勤工作一部分。
5 a6 B* m: e2 q, ]3 ]9 ]通过对封盖后的增补与剥离过程,气味信息素的识别,对逐渐老熟的封盖进行清理然后转运到附近等待出封盖的巢房边缘保留备用。, E Y/ l- V$ K
因此蜂蜡是一个在脾上循环往复的过程。堆积、使用、剥离、转移、堆积
$ A; S P3 d* m4 T2 z+ {, N- }, \' T8 o6 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