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囊病烂子病的克星——中囊抗体 * D+ j6 _' f6 L4 t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新药试验结果远超预期 ! w2 V6 y4 t# G) U6 M
& p) x+ S, K1 i! ~! O4 }- d4 {3 h2 [7 ?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中囊病病毒引起的蜜蜂幼虫传染病,主要危害中蜂。该病具有传染力强,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等特点,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中蜂产业的发展。蜂群一旦感染,常造成大量蜜蜂幼虫发病死亡,导致蜂群断子、飞逃,严重时造成全场毁灭,给中蜂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5 d: m& t7 z1 V, g$ J; u' S9 k* @
) a; l' G0 Y( T% N: o6 `# [& Y, k 20世纪70年代初中蜂囊状幼虫病在我国大面积爆发,仅两三年时间全国就损失中蜂上百万群。目前,仍是危害中蜂生产的主要病害。
2 b6 g, }" a. H# X
2 ]2 G5 p+ X- g1 c t/ M 据辽宁省畜牧兽医局统计,2006年辽宁共有中蜂近3万群,主要分布在丹东、抚顺、本溪、铁岭、葫芦岛等市的各县、区,其中以辽东山区居多。此病最早发生于抚顺市清原县.2006年清原县有人从南方某省引入了中蜂,并将中蜂销售给多个养蜂户,2007年就有若干蜂场发生中蜂囊状幼虫病,到2008年在清原全县多个乡镇爆发了中囊病。采用百毒杀等消毒剂和金银花、贯众、甘草、半枝莲及金刚烷胺等资料记载的多种中、西药治疗均无疗效,最后经焚烧后掩埋也未能断绝中囊病的传播。
" }/ N3 @( \& b1 ?( T# _; E" s
6 N' D- I/ d* h! d 此后,到2009年仅一年多时间就已经遍及丹东、抚顺、本溪等市县。截止到目前,该病已经造成全省约70%的蜂群感染,共损失蜂群2万多群,染病蜂群死亡率达到95%以上。' U! H- h) v5 m( X, d P
5 W+ Y, N6 Q, J& ~% V! _* r, J) r
因为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病毒性传染病。无论对蜂巢消毒多彻底,只要蜜蜂外出就会再次把病毒带回来,所以传统药物治疗没办法彻底解决问题。如果中华蜂蜜灭亡,那么许多需要中蜂传播花粉的植物也会相继消失。/ M: U# T) f- `5 F4 n
7 C8 ]* v: E1 i4 e% N 2012年由辽宁大专院校专家组成的科研小组宣布找到治疗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办法。通过生物提取技术得到中蜂囊状幼虫病免疫球蛋白,再将这种免疫球蛋白喂给蜜蜂,这样蜜蜂体内就有了抗体,以抗体对抗病毒,所以起名为中囊抗体。经过小范围的试验认证,此方法无论在治疗还是预防中囊病方面都完全有效。6 ~3 H9 p& K' t# b
5 W+ K3 |. w- k) x
为排除地域、气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013年开始逐步扩大试验范围,并根据试验反馈对提取技术进行不断改进。: r6 c1 y6 P7 j" u* k) m) R
' z" C" \7 f: l% r6 p
截止到2015年,根据全国各省市的反馈信息来看,中囊抗体对中蜂囊状幼虫病一周内治愈率达到98%以上。但受制于技术等因素限制,导致造价非常昂贵,而且一直无法实现量产,以至于不能让所有蜂农都能用上中囊抗体。$ |, t# B* P$ A( T2 d; o0 X
# I0 b9 A6 F) f& \- M- C( W0 c
2017年科研小组宣布,他们已经找到了新的中囊抗体提取技术,如果能实现大规模量产,对中华蜂产业和蜂农来说都将是一大福音。
6 O; p) @9 ?' [$ ?! C" g5 G3 ]
% o$ o* ]% k5 P2 K8 q" K' w( L7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