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12-28 10: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日月哥 于 2015-12-28 10:07 编辑 + m# \' u+ l+ n4 R# r* G
7 V6 T, O# J3 N( h
卡蜂 - 卡尼鄂拉蜂
/ P- K% E$ f: K$ x2011年04月15日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6 F# ^" ?% E( y2 H0 D V4 h1 Z
内容摘要:卡尼鄂拉蜂采集力很强,生产王浆、花粉能力较差。分蜂性强,不易维持强群,节约饲料,性情较温驯,不怕光,定向力强,不易迷巢,卡蜂很少作盗,抗病力强,与意蜂杂交后能够产生强的杂种优势。2 b. X! \* A' ` m1 q5 |& U
来源或产地:8 ~& I( l; w/ h1 X7 W
) Q. W7 M9 G2 q0 Y: S
卡尼鄂拉蜂,简称卡蜂,原产于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多瑙河流域,包括奥地利南部、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希腊北部。分布在多瑙河流域的南斯拉夫、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1974自年引入吉林省,2000年,我所又从德国引进抗螨力较强的新品种,在使用过程中,经济效益明显。
% _) _/ p. F, s, M/ r. \7 x- b! K: P6 k" | R+ e3 {+ A
形态特征:8 ^/ ?1 X; C- V/ Z7 d! n1 b1 H
3 T" W- B, S: Q$ K1 m1 N9 c卡蜂的大小和体型与意蜂相似,腹部细长,腹板黑色,体表绒毛为灰色或灰棕色,喙长6.4~6.8毫米。肘脉指数大,为2.4-3.0。蜂王棕色。
* Y* X. P6 b' k- i7 j- j
* i# W) D) S4 O; X! n/ W, _卡蜂有些个体第2和第3腹节背板上有棕色斑,少数个体具棕红色环带;第4腹节背板上的绒毛带宽度0.80mm~1.00mm(平均0.90mm),绒毛密集;第5腹节背板上的覆毛长度0.20mm~0.40mm(平均0.30mm);喙长6.40mm~6.80mm(平均6.60mm);肘脉指数1.80~5.50(平均2.70)。蜂王棕黑色,少数蜂王腹节背板上具棕色斑或棕红色环带。雄蜂黑色或灰褐色。工蜂绒毛多呈棕灰色。
5 h- i* d8 B( z3 R4 h$ f) Z# I6 j7 Z0 |) {; O# N$ L/ k
生物学特征: O% a! r/ `0 {1 [2 ]
& p) q2 b6 [) k/ g/ t& G卡蜂善于采集春季和初夏的早期蜜源,也能利用零星蜜源。采集力非常强;不易维持大群,分蜂性较强,耐寒,定向力强,不易迷巢,不爱作盗,采集树胶较少。性温和,不怕光,提脾检查时蜜蜂安静。蜂王产卵力强,春季群势发展快。主要采蜜期间蜂王产卵易受到进蜜的限制,使产卵圈压缩。" d4 B( k3 N$ _# U6 N: A
# K$ X" B' R+ [* a B" S- T: [7 q! f生产应用:2 }, X7 o$ d+ r# O3 M: @# b
" l& {8 @* s. w) h: A卡蜂适宜冬季长而严寒,春季短,夏炎热的气候条件,故卡蜂是我国北方许多省区饲养的主要蜂种之一;四川三州也有饲养。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提纯复壮选育,现已混入程度不同的意蜂和高加索蜂的血缘。$ |* Z3 K% F M/ p6 H" x9 b4 H
+ ~ T. {. C0 n: O
卡尼鄂拉蜂产蜜力强,在群势相同的情况下,其产蜜量高于意大利蜂20%~30%,是较理想的生产蜂蜜的蜂种。产浆能力较弱,不宜用其进行王浆生产。和其它蜂种杂交后,可表现出较显著的杂交优势,产卵力、哺育力和采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收到很好的增产效果。蜜房为干型,可生产洁白美观的巢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