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蜂胶造假调查:假蜂胶泛滥成灾 造假手段比法律跑得还快& c$ i( i8 V$ S. ^; ~
一财网 09-25 16:53
, B7 s: K0 i# Z7 J8 w11# Z" _+ t% b! a. L/ _$ v# ?
蜜蜂飞舞,辛勤酿造,便有了珍贵的蜂胶。 人民币飞舞,辛勤造假,便有了假蜂胶泛滥成灾。
* L8 ]3 `$ f$ Z. G' W- ~5 B% D$ A6 k
蜂胶具有提高免疫力等保健作用,因此越来越成为广受欢迎的珍品。 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国土上,蜂胶每年的产量仅为350吨左右,提纯后的精制蜂胶约150吨。 但是,据业内人士估算,中国市场每年销售的蜂胶数量,却高达1000吨左右。显然,这里面有大量的假冒产品。2 h$ n( @8 r1 f( u% u
0 s% k: v6 z! t; A4 o" q0 B% J7 j7 I
所谓进口产品也不完全可信。中国蜂产品协会此前调研发现,来自澳洲新西兰的蜂胶产品,有七成以上都是掺假。有业界人士调研发现,美国本土市场所销售的蜂胶,也有许多掺假。
9 t* p: Z5 Y# L* o- V; Q& P3 [' r
在这些假冒产品的冲击下,坚持做真品的良心商家生活得很不容易。他们不断地在研究新的检测方法、推动国家标准的升级,力图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游戏当中占得先机。这注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 |- W* h! g1 u& X0 c
5 u0 s$ q- @% |1 z) L在蜂胶这个行业,对产品质量进行强制规范的国家标准每个好几年才能更新一次,这个更新速度由于远远慢于造假技术的更新速度,导致假货泛滥而无法处罚。业界人士呼吁,应该加快国家标准的更新频率,例如考虑每年更新一次。
2 ~% J5 Z" R |& \
" P- u' r5 A8 B& d# u. s造假何以猖獗
7 x( R5 s1 ~; x7 E3 T6 w1 L3 ^
. D L' }9 `4 R% D“假货实在是太多了,有的每瓶只卖几十块钱,老百姓哪里能搞清楚,可是很简单的一笔帐,只要算一算蜂胶的市场成本,再算一算这些蜂胶产品的蜂胶含量,一下子就能站出来,连成本都不够的产品哪能是真的?”江苏省保健养生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江苏克林特营养学校校长汪志祥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无奈地说。
0 z9 v: }4 F# w. K# M* n8 W
9 R( n( Z+ x3 j9 \0 ^+ A汪志祥从事蜂胶进口行业十几年,多次陪同省市级领导到国外进行行业调研和学术交流,对真假蜂胶的分布可谓了如指掌。他介绍说,真蜂胶原料目前市场价格最低为800元每公斤(巴西蜂胶1200元每公斤),而杨树胶(用杨树芽、杨树皮人工熬制的假蜂胶)的价格只有约200元每公斤,巨大的利润空间刺激了不法商家造假。1 |0 g5 [" i. z2 A5 ]& q
0 W' e! d8 [4 h4 E" D
杨树胶吃了虽然没有任何营养,但也没有明显的危害,所以消费者即便服用了假冒产品,也是浑然不觉、难以体验到。
, n+ n) k$ m1 O5 r; ~1 }) B0 ]$ b2 i1 l' s+ ?- |) F
4 T s, U a& D' i* ~, e. w
一位不愿具名的蜂胶行业专家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介绍,90年代中期以前,蜂胶主要用于出口,90年代后期,逐渐开始用于国内保健食品的生产。据业内估算,蜂胶每年的产量仅为350吨左右,提纯后的精制蜂胶约150吨,而我国批准的以蜂胶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约二三百个,蜂胶原料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于是,蜂胶的掺假行为应运而生。一场打击假冒伪劣蜂胶制品的战斗由此也产生了。
6 `: u8 ~* s3 `. v3 W9 x* E# J, h5 I! c/ n) g8 G3 n: @$ D& a5 b
坊间流传,制假者说蜂胶掺假已经流行十几年了,此话不假。1998年,杭州蜂之语公司在一次收购蜂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团状、粘乎乎的东西,除了过于粘以外,从颜色、气味上看与蜂胶没有差异。技术人员经过讨论认为,这绝对不是蜂胶,从此,开始了蜂胶真伪鉴别的研究之路。至1999年,他们才了解到这种特别粘的东西就是杨树胶。廿一世纪来临,人们可以将杨树胶制成不粘手的状态,状态极象蜂胶,只能通过气味来鉴别,有的人则将杨树胶小量掺入蜂胶中,掺假水平不断提高,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0 ~5 L* a" ^/ k$ K3 Y
% i3 z" K' G8 k l0 Q
中国蜂产品协会针对大量的所谓澳大利亚、新西兰蜂胶产品充斥中国市场,非法销售、非法宣传十分严重的状况,曾于2013年专门组团出访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通过分别与澳大利亚蜂业界有关专家、养蜂工作者和悉尼大学药学院,新西兰国家蜂产品工作者联合会负责人等进行深入的交流;对悉尼、墨尔本、堪培拉、凯恩斯以及奥克兰等城市蜂胶产品的市场情况的实地考察, 详细了解了两国有关蜂胶方面的真实情况。9 m" y8 g8 P$ |3 L# }
; ], T ?5 g$ H9 V回国后,该协会致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进口澳大利亚、新西兰蜂胶产品提议监管、专门整顿。
) v' z+ H' Q0 t! Y6 F
1 s8 X& h9 H: u! Q% N致函中介绍了当地蜂胶市场情况:澳、新两国基本上不生产蜂胶,也不允许包括蜂胶在内的任何蜂产品原料和产品进口。因此,在两国境内和在中国销售的所谓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蜂胶产品的原料来源并非产自澳、新两国。经对收集到的流入澳、新的蜂胶原料样品进行分析,其感官和理化指标均不符合我国蜂胶国家标准(GB/T 24283—2009)的规定,质量远低于中国蜂胶。
- [; j) R" r, c# M0 O
) C: H7 ^: G2 g" s& b3 Y2 p他们还发现,在澳、新两国生产、销售约七成的蜂胶产品的大都是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华人,进口来自中国的杨树胶,在悉尼和墨尔本华人办的工厂加工成软胶囊等,冠以澳大利亚或新西兰蜂胶。主要卖给到澳、新旅游的中国游客,初步估算,每年至少有二百多万人次的中国游客购买所谓的澳、新蜂胶;另外,通过中国某些企业,以网购、邮购的方式在中国境内外大肆销售。在网络搜索澳、新蜂胶,琳琅满目,五花八门。
" a8 e7 S0 t# x4 Y! r- l8 H/ h7 u- o4 I. j3 z- }
而中国方面,他们估算每年至少有10吨左右杨树胶出口到澳、新,估算可年产假蜂胶软胶囊一亿粒(0.5g/粒)左右,通过对澳、新蜂胶市场销售价格调查估算,澳、新假蜂胶年销售额近人民币二亿元,基本上都卖给了中国人。8 X4 u/ Q \1 \# f) \
2 q% q7 a/ x+ f0 T
代表团将收集到的在中国销售,或声称经英国、香港转口到中国的各数十个所谓澳、新蜂胶产品的照片及相关宣传资料向澳、新两国有关方面求证是否是澳、新蜂胶产品,结果均予以否定。新西兰蜂协副主席Neil Stukey表示,这么多原料是怎么进口的,尚不得而知,即便进来的是真蜂胶,也是违法的,将报告政府展开调查。( n1 U0 @& c6 G0 }: [
5 f6 \6 E& b8 R代表团在澳、新的免税店、保健品店等购买了12份所谓蜂胶产品带回国,委托行业标准《蜂胶中杨树胶的检测方法》起草单位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对12个制成品检测发现:未检测到杨树胶的样品只有4个,含有杨树胶的样品高达8个。
% c. j" ]! r3 H. k3 m2 A' v: x
~3 U) x2 B6 Z检测技术经常被突破1 d+ Z3 a1 b: S. I+ _- v. r
& q8 ?) R, P3 E- n: O
杨树胶被发现后,有的人开始将杨树胶采用蜂胶的提纯方法,制成纯的树胶,打碎后加入蜂胶原料中,或将提纯后的杨树胶供应给其它不懂行的生产商。这种提纯后的杨树胶与提纯后的蜂胶在感官上没有多大的区别,很难鉴别,而其各项质量指标完全能够符合现行的蜂胶国家标准。很多人加入了制假大军,破坏杨树的树皮、叶,使得大批的杨树枯死,影响了生态平衡,在当地政府的干预下,制假者转为采摘其芽孢来制备杨树胶。总之,由于没有权威而有效的鉴别技术的出台,监管政府部门难以实施切实有效的监管,在暴利驱使下,蜂胶的制假掺假现象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节制。猖獗的制假掺假行为扰乱了蜂胶的市场价格,蜂胶产品数量不断上升,而终端产品的价格却在不断下降,有的产品甚至开出了100粒60元的超低价格。另一方面产品的质量却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也严重影响了蜂农生产蜂胶的积极性。
2 z# g. i* ^6 ^' B2 G r- ? A( r# [ e5 m% [ W- D8 V. ^6 F
2010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关于加强含蜂胶原料保健食品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食药监办许[2010]131号文件),从监管的角度,政府加大了蜂胶收购、生产和经营的管理。但是,在科学认定假蜂胶的手段和依据上,仍然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 y/ ^* S+ d- l; D2 l
% M! Y. o/ C5 b, \ c9 G1 n7 y$ M上述专家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经过多年努力,目前,业界已经研究出三种主要的鉴别蜂胶的方法。 这三种方法是:浙江大学研发的杨树苷检测法,杭州蜂之语公司研发的指纹图谱法;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研发的质谱法。% w: k% }6 E, b
) _, ?7 p, }- r k1 L; e, o4 n4 T$ h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跟科研相互赛跑,目前的鉴别方法,有的已经被部分高技术含量的造假者突破了。
8 R/ N" G# c& Q8 N5 |
V9 z6 k$ j+ y/ H这位专家介绍说,2012年,浙江大学研发出水杨苷检测方法,在蜂胶当中检测到含有水杨苷,就能证明这个蜂胶一定掺杂了杨树胶。但这个方法很快就被一些企业破解掉了——化学技术吧水杨苷从杨树胶当中分离出去。不过,由于有许多造假企业尚未掌握如何把水扬苷从杨树胶当中分离掉的技术,总体来看这个检测方法效果还不错。但到了2015年,分离技术已经被许多企业掌握,这个检测方法效果也越来越差。
+ G$ [( a, e% s! m- ~
1 j1 e: [$ N5 X- O2 x目前虽然每一种方法都不完美,但是不同的方法相结合,假蜂胶基本上难逃照妖镜。
, o" D2 y1 L# V5 V( P- L) T* ]. y, A k9 ]
但是别急着乐观,技术上可行不代表实际中市场能够自动净化。实际上,市场想要健康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h2 K3 c G) C5 z. T( m
' X& J+ F* \7 x0 d" |
最严食品安全法也无奈
! Q3 y1 m9 i. d! F" Z3 _ u f# A: B! d2 j" P l/ Z- S
2011年,中央电视台曾经再一次电视节目当中,曝光了蜂胶行业造假情况,引发全行业反响。然而几年之后的今天,情况并没有多大改善。蜂胶造假的监管,是一场高难度的游戏。
3 d7 r) q% m7 e' o/ u
0 x, T+ G* O; `: ~. t7 _% L, Z首先是,造假的新手段层出不穷,但国家标准的更新却没有那么快。
6 Q; t, h( N+ l; z) F8 c
* \' Z9 q W0 E) b& `* o上述三种方法都还没有成为国家标准。上述专家向《第一财经日报》介绍,前两种方法已经通过了专家委员会的审定,列入了国家标准制定议程,只等国家标准委员会批准,预期明年可以实现。! H- Y0 c$ w* [. ~( B& ]# o
2 `, R- |% U3 O" A( R+ e
在此之前,蜂胶行业将继续面临一种尴尬:有些产品即便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检测出掺假,执法部门也无法处罚,因为它们符合国家标准。这种案例已经发生了好几起。
3 i4 C0 i9 ^4 h+ K8 c, R6 E% T
0 H- @1 L" _0 {# J" m6 z3 T& X实际上不仅在蜂胶行业,蜂蜜行业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中国蜂产品协会去年曾经在检查中发现一家蜂蜜产品掺假,于是在协会网站上予以通报,但这家企业将协会告上法庭要求赔偿,主要理由是自己的产品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协会竟然因此败诉。( }) e7 t1 g- k3 ^4 N5 E, I4 e
6 \- E. z2 h! b0 Y) k' [5 w! h9 ?执法机关只能依据现有的标准进行执法。所以即便实验室里检测出掺假的产品,他们也只能无奈。 汪志祥认为,10月1日即将实施的新的食品安全法,被认为是史上最严厉的食品安全法,但它只是规定的一些大的原则,不可能具体的蜂胶这么细的产品,因此,即便新的食品安全法付诸实施,蜂胶行业的乱象也不可能得到马上改观。2 G7 _' B# |) a$ C; v! P$ v# S
3 p% S2 R& Z) I" b
上述专家告诉本报记者,即便几种检测标准并用,从技术上可以识别大部分假冒蜂胶,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乐观,现实的监管非常复杂,例如蜂胶生产环节众多,比如说一个企业采购的原材料只要符合国标,这个企业就可以用它来加工生产,这本身并不违法,只有在最源头上掺假的人才违法,可是怎样才能追溯到最源头呢?很难。, E7 A7 N# u6 O4 U
, _4 Z2 T9 S% [) ?( y“这个行业里面良心企业不算多,但还是有的。尽管我们努力在做,而且确保从源头上控制,但别人不相信你是真的。好企业怎样才能走出一条路来?我们也很困惑。”一家蜂胶企业高管说道。
+ i' e; T) m6 X G0 \. h
9 s) y" K1 j. P在蜂胶这个行业,对产品质量进行强制规范的国家标准每个好几年才能更新一次,这个更新速度由于远远慢于造假技术的更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