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作物真菌最好的药_这种药物可以防治作物上的各类真菌性病害

治疗作物真菌最好的药_这种药物可以防治作物上的各类真菌性病害

日期: 人气:3705

导语:这种药物可以防治作物上的各类真菌性病害

治疗作物真菌最好的药

包括瓜果蔬菜、果树作物、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在内的各类农作物,在它们的生长过程中会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病害, 大部分的作物病害发生情况都与田间的温度、湿度密切相关,尤其是长期重茬种植的田地、经常过多过频浇水的田地以及在土壤湿度过大、温度较高等情况下,往往稍有留意就会发现自家地里种植的作物已经发生了病害,而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作物最容易发生各类真菌性病害。

防治作物病害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喷打杀菌剂药物,但很多农民朋友在使用药物防治作物病害时,经常会因为病害类型认识不清、药物使用不当等原因,要么会错过病害最佳防治期,要么会因为药物选择不当导致打药后出现病菌杀不死、病害防不住的问题,除此之外,药物使用不当还容易导致作物因发生药害严重而死棵减产。

当下正处于冬季,一些在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的农民朋友也许会比较犯愁了:棚室长时间处于密封不透风的状态,并且棚室内温度高、湿度大,各类真菌性病害就会趁机侵染到作物爆发病情,大家不仅需要经常性的打药防治,而且还需要不断的先去病害的类型、然后在选择相关的药物去使用,而且使用常规性的药物或单一用药的病害防治效果还往往比较差。

针对作物上经常发生的各类真菌性病害,今天农技小背篓就给大家推荐一种广谱性、高效性、长效性、通用型、复配型的防治真菌病害的杀菌剂,它对作物上常见的各类真菌性病害均有不错的防治效果,而且各类瓜果蔬菜、果树作物、经济作物、大田作物等基本都能使用,只要是掌握好它的使用方法,在确定作物上的病害是真菌病害后,用它打上2-3遍,基本上就能达到药到菌死、药到病除的良好药物防治效果,而且在作物上使用后非常安全。

很多人看到这也许就会问:农技小背篓你说的这种杀菌剂是什么?其实很多朋友也许都用过它,即使没用过它的朋友,也一定用过它的复配配方——它就是苯甲•吡唑酯,它是由大家常用的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两种药物复配而成的,至于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这种药物,我相信只要是经常使用药物防治作物病害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对它们二者的良好药性一定也会深有体会。

一、使用苯甲•吡唑酯防治病害前,先要学会如何判断病害是不是真菌性的

正确且准确的判断好病害类型,是药物防治作物病害的基础。那么,我们如何去判断作物上的病害到底是不是真菌性的呢?农技小背篓建议大家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判断:

1、作物上的真菌性病害,大多数是由湿度过大所引起的(比如说连续性降雨、频繁浇水、棚室内高温高湿),因为真菌病病害菌喜欢生活在近地面潮湿的土壤中,所以作物发病的部位主要集中距离地面较近的根基部,在湿度较大情况下,真菌病害部位经常会长出菌丝和菌孢子。

2、作物发生真菌性病害后,经常出现近地面部位的根基部腐烂、茎秆断折倒、植株倒伏、茎叶萎焉、叶片坏死、根部肿瘤等现象,比如说炭疽病、白粉病、锈病等会造成叶片坏死,根腐病、软腐病、立枯病等会造成根基部腐烂或苗株猝倒,枯萎病、青枯病会造成苗株萎焉等。

3、作物发生真菌性病害后,发病受害部位经常会出现性状各异的真菌霉层,比如说真菌病害诱发的病斑上经常会产生粉尘状、颗粒状、棉絮状、丝状小黑点状等的真菌霉层,而且这些真菌霉层的颜色可谓是“多姿多彩”,常见的真菌霉层颜色主要有黑色、白色、红色、褐色、灰色等。

4、作物在发生真菌性病害后,如果受害部位发生腐烂现象,但苗株腐烂部位处不会散发出带有腥臭味或恶臭味。

以上四点,是我们辨别作物真菌性病害与细菌性病害、生理性病害的几个显著症状特征。

二、苯甲•吡唑酯的配方组成与药物优势

苯甲•吡唑酯(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是一种由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两种药物混合配成的复合型广谱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这两种药物都是非常棒的杀菌药物,而且两种药物的杀菌治病的作用机制原理不同,把两者进行复配后可以说是“绝配”,在药物防治真菌性病害方面增效作用非常突出。

首先来说苯醚甲环唑,它是一种三唑类的杀菌剂,它不仅具有内吸渗透性强、作物吸收速度快、防治病害范围广、耐雨刷性强、药物有效期长、使用安全系数高的特点,而且在各类作物上防治病害时同时兼预防、治疗、保护的多重效果,同时,它不仅能够被作物的根、茎、叶、花、果所吸收,而且使用后能够抑制真菌的生长繁殖,即使喷到作物的新叶、花朵、幼果上也不容易发生药害。

其次再来说一下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可以说是市场上销售量最大、农业上使用最多的一种杀菌剂了,同时也可以说是当下防治真菌性病害类型最广、用药后杀菌治病效果最好的高效广谱杀菌剂了,在防治病害方面,它不仅具有很好的强力渗透性、内吸传导性、耐雨水冲刷性,而且它同时具有预防、保护、铲除、治疗等多种综合药物防治效果,除此之外,吡唑醚菊酯虽然是杀菌剂,但是它在防治作物病害的同时,还能起到增强作物抗逆性与免疫力的作用,这一点相信大部分经常使用它的农民朋友应当都有所了解。

三、苯甲•吡唑酯在防治作物真菌性病害方面的突出优势

1、适用范围广

苯甲•吡唑酯这种药物,在防治各类常见性的农作物真菌性病害时几乎都可以使用,比如说于小麦、玉米、水稻、高粱、大豆、花生、土豆、地瓜、西瓜、黄瓜、甜瓜、草莓、西红柿、辣椒、茄子、豆角、甘蓝、大葱、大蒜、大姜、苹果、樱桃、葡萄、梨、桃、柑橘、荔枝、龙眼、芒果、猕猴桃等。

2、杀菌范围广

苯甲•吡唑酯这种药物,对于防治由鞭毛菌、半知菌、担子菌、子囊菌等所诱发的各类真菌性病害均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而且防治病害时能够同时发挥出杀菌、治病、保护、预防的综合效果,比如说农作物上经常发生的霜霉病、赤霉病、炭疽病、早疫病、晚疫病、白粉病、白腐病、叶斑病、褐斑病、条锈病、菌核病、全蚀病、纹枯病、蔓枯病、立枯病、茎枯病、溃疡病、流胶病、黑痘病、黑星病、落叶斑点病等。

3、内吸渗透性强、见效速度快

苯甲•吡唑酯具有非常强力的渗透性、内吸性、传导性,在把药液喷施到作物上后,能够很快的作物的茎叶所吸收或渗透到作物的体内去,然后药液在作物体内也能快速的传导到作物体内的各个部位组织去,从而达到快速杀菌治病的效果。除此之外,苯甲•吡唑酯具有很强的耐雨刷性,打药后作物能够快速吸收,即使用药后2-4个小时下雨,基本对药效的发挥影响不大。

4、防治病害效果好

苯甲•吡唑酯这种药物,属于强渗透、强内吸传导型的快速杀菌药物,同时具有预防、保护、铲除、治疗的效果,而且在喷到作物上后不易产生药物抗性,所以在防治作物真菌病害方面,用后效果既彻底又长效且病害不易复发。

5、使用安全性好

苯甲•吡唑酯这种药物,只要大家按照药物规定的用量浓度使用,,即使在作物的苗期、花期、幼果期、幼叶期、新梢期等生长期使用,一般轻易不会导致作物发生药害,但如果超量使用或超浓度使用,那造成作物发生药害也是在所难免的。

6、能够增强作物的抗逆性

苯甲•吡唑酯这种药物,在使用到作物上后,对于增强作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增加作物体内氨基酸/蛋白质的积累、提高作物体内氧化酶的活性等都有一定的作用,这对于增强作物的健壮度、提高作物的抗能力、提升作物的产量品质等都有积极性效果。

四、苯甲•吡唑酯的常见剂型与常见配方含量

从当下的农药市场上来看,苯甲•吡唑酯的剂型主要有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乳油剂四种类型,在配方含量上主要有25%、30%、35%、40%、50%五大种类,比如说30%苯甲•吡唑酯可湿性粉剂、35%含量的苯甲•吡唑酯悬浮剂、40%苯甲•吡唑酯水分散粒剂、50%苯甲•吡唑酯乳油等。

大家在购买苯甲•吡唑酯时,既要注意它的剂型,又要注意它的配方与含量,因为不同剂型、不同有效成分含量的药物,在使用方法、用量浓度上是不同的。

五、苯甲•吡唑酯的使用方面与用量、浓度

农技小背篓在上面已经刚给大家介绍过:市场上苯甲•吡唑酯的剂型、含量有很多种;农技小背篓也提醒过大家:剂型不同,使用方法有差异,药物的配方含量不同,使用时的用量和浓度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咱们大家在使用苯甲•吡唑酯时应当特别注意一下,下面农技小背篓就以大家最常见的30%含量的苯甲•吡唑酯悬浮剂为例,大体给大家说一下苯甲•吡唑酯这种药物的使用方法与用量浓度。

1、苯甲•吡唑酯的使用方法

苯甲•吡唑酯这种杀菌剂,最常用的方法是在作物上进行喷雾使用;在最佳使用期与最佳安全间隔期上来说,正常情况下,在作物发病初期时开始用药的效果最好,使用次数可以根据病害的实际防治效果连续使用2-3次左右,每次用药后需要间隔7-10天的安全期,作物整个生长季节内使用次数最多不可超过3次。

2、苯甲•吡唑酯的用量与浓度

以常见性的3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为例,一般每亩用量可以按照10-25毫升兑水30公斤进行喷施,具体用量要看病害轻重程度和作物类型,其中瓜果蔬菜、经济作物的用量建议适当略少一些,大田作物、果树作物的用量建议略大一些,如果实在搞不清也可以按照15毫升/亩的用量使用。

果树作物防治真菌性病害时,一般在发病初期时需要稀释1500-2500倍后再使用。

大田作物防治真菌性病害时,一般在发病初期时需要稀释1500-2000倍后再使用。

瓜果蔬菜作物防治真菌性病害时,一般在发病初期时需要稀释2000-3000倍后再使用。

六、苯甲•吡唑酯使用时的特别注意事项

1、在使用苯甲•吡唑酯杀菌剂时,一定要注意看剂型和有效成分含量,一定要严格按照药物规定范围内的用量浓度使用。

2、在使用苯甲•吡唑酯杀菌剂时,一定不要把它与强碱性药物(强酸性药物也不行)、铜制剂一起复配使用,尤其咱们果农在防治果树病害时不能把它与石硫合剂、波尔多液一起使用,因为这两种药物都属于碱性药物。

3、在使用苯甲•吡唑酯杀菌剂时,应当避免长期连续的单一使用该种药物,注意与其他2-3种药物交替使用,因为即使是再好的药物,如果一直长期使用这一种,也会导致病菌对药物产生药性,时间久了再打药就没有那么好的效果了。

4、苯甲•吡唑酯不可在蜜蜂授粉期时使用,也不可在蚕桑作物上使用,也不可在水源附近或水产养殖区附近等地使用,因为苯甲•吡唑酯对蜜蜂、蚕、鱼类等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5、在使用苯甲•吡唑酯打药时,应当注意做好个人的防护措施。

点击上方“关注”农技小背篓

每日了解更多新鲜农业种植知识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