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蜂采取人工育王,能严格选择种蜂,创造适宜的环境和丰富的营养条件,按照计划要求的数量和时间,培育出成批的优良蜂王,以达到增殖蜂群和推广良种的目的。
5 v5 H$ x" z1 s0 `& P. k4 W6 v- Y# f( ]" M
一、中蜂人工育王 E# O' Y+ ~9 g# ?
4 f! I B) o% w: a5 h7 E
⒈育王的条件4 J! o6 u2 m5 m8 @- q/ ^1 Y5 Y5 u( B
7 S S3 P! o$ A
中蜂进行人工育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3 {2 G- w/ C* G4 k* \- ]
( G4 ?8 B, M1 L ⑴丰富的蜜粉源
$ r% } ]4 A4 I6 i% l/ h5 a) ~$ b/ R
& L8 S* I' U8 U. q. r: k 育王要有丰富的蜜粉源条件。蜂群建造优良的王台,是在蜜粉源丰富的阶段。自蜂群繁殖最高峰算起,经过移虫、羽化、交尾、产卵,以至提用,不少于1个月。因此,应有连续40d左右的蜜粉源。
3 z4 q5 Z7 g0 J$ b! d) t8 X
' O3 w. p5 c7 w e ⑵温暖而稳定的气候
+ c7 V. g0 i" h" ]( S5 c7 ~. t& e
6 b$ n) Y2 Y' J& Y) k; r- I* U 蜂王和雄蜂的发育、交尾,要有20℃以上稳定的气温条件。
) I* p/ N7 [( H9 y7 o) ^4 j0 o9 e- s* z% x8 _
⑶大量适龄健壮的雄蜂6 x3 b6 W8 m! i. J1 O) X
. k: H( X7 j% h. Y3 s
雄蜂性成熟期,在10 d 以后;蜂王性成熟期,在3 d 以后,如从移虫育王算起,则在移虫16 d 以后。因此,应在移虫育王前第17 d 开始培育雄蜂,这样就可使得所培育蜂王的性成熟期与雄蜂的青春期相吻合。但是,当要使蜂王性成熟时有大量的雄蜂,还要将上述培育雄蜂时间提前7 d ,即在移虫育王前第24 d 开始培育雄蜂,或约在雄蜂开始出房时移虫育王。
& ^ ` u. D1 M% A8 J. u6 @
5 H) P$ J/ _. f; t. @/ u ⑷强大的群势
' j- R: P9 V6 s$ N# Z+ a$ u! X' Y- |7 y0 W- ?1 T7 m( k
只有强大的群势,才能育出优良的蜂王。而强群必须是健康、无病,具备各期的蜜蜂,特别是大量6~8 d 的适龄哺育蜂。
9 ]" E, g5 S. i3 |7 j# v: k& |/ e% x0 @ t a3 L6 B
⒉种用蜂群的选择5 Q6 K2 k7 N3 I- Y$ i5 V* m6 B8 ?
4 H1 f3 o5 L8 X 选择种用蜂群,包括种用母群合种用父群得选择。育王时,应选择分蜂性弱,能维持大群,种性优良的蜂群作为种用群,分别用它们来培育新蜂王和雄蜂。) w3 D0 N0 m& q& ^* t& p& h/ N
) n! J1 A" Q: [$ U' e3 `' X- H. [3 U
由于我国各地的中蜂,在形态与生物学性能上有所差别,因此难以提出一种统一的育种目标,而只能提出一种大概的种群选择标准,以便尽快地克服中蜂的不良性状。综合中蜂的各方面情况以及生产上的要求,大致提出以下几条:
- ^. `* ^# O% G+ X: |2 w
4 _4 Y0 R* p' V ⑴采蜜力强、高产
9 v h* ^( X6 M" q+ S) B, U
( q8 r+ }2 U; a+ o 生产蜂蜜是饲养中蜂的主要目的之一,选用采集力强的高产蜂种是中蜂高产的保证。因此,要选择采蜜力强和高产的蜂群作为种用蜂群。
. o/ V; ]3 Q0 |1 C- u+ B6 b ^, d( [, `" Y
⑵分蜂性弱、群势强
8 h/ _: m5 b V$ P" k% c' G6 S8 u
选择不爱分蜂,能维持强群的蜂群作为种群。一般认为,华南各省能够维持7~8框蜂、长江流域能维持10~12框蜂、黄河流域和黄河以北地区能维持12~14框蜂的蜂群,如果没有其他特别的缺陷,便可留作种群。
) m/ A( K U5 K& E# Z" y* l! _7 Y1 P" w/ _6 \5 m3 A; ]
⑶抗囊状幼虫病的能力强
9 h/ g5 ?6 z- C- l$ b2 j; v% q. ~, S, k. \! Y5 v7 |+ c
在发病季节进行鉴定,选择群内没有发现病虫,或者病虫低于5‰的蜂群作为种群。
" f! Y3 R: `) x& ^8 j o1 c- l
! i0 |- X6 {2 L3 |* p/ T/ I! w ⑷吻长、体大
5 W/ W s7 Q3 b1 Z. J) R% ?* N$ i3 J7 |- p! k! g; l( H
中蜂工蜂的吻总长,在江南各省要求超过5.30 mm、长江以北各省应选超过5.45 mm,巢房内径要求达到或大于5.00 mm。$ f( l1 f0 ?1 p3 Z7 T+ A
$ k% W6 Y# P: G5 P7 g ⑸迁飞性弱、性情温驯、护脾能力强
: k" s8 d; T% N7 V6 d7 l6 p! ]2 t6 t6 ]& p: l+ O
对于选留种用群,除了考察以上4个方面外,还应考察其亲代及祖代的表现,也就是进行系谱考察,从而选出亲代性能优良的蜂群,使种用蜂群具有比较稳定得遗传性。
0 {) A# i% P9 Z% [, r1 I
) u1 b4 K! Q0 y' S ⒊育王群的组织与管理要点( |3 `8 o& F' g1 \6 r$ w- M9 N9 y
* ]$ T4 h, G1 Y% M5 Z, r 育王时,宜选择具有分蜂热或自然交替倾向的强群作为育王群,这样的蜂群移虫接受率高,蜂王质量好。中蜂育王通常应采用有王群,而且是具有1年以上的老王群,群势宜在8框以上,且群内必须有大量6~8 d 的适龄泌浆蜂。/ ]/ }) \& T! O& ^: i
y/ @( y0 g1 K! D
⑴育王群的组织
1 q% R* e7 g- s# Z( T$ c
( ^0 M7 a8 K6 E! n: s 育王群通常宜在移虫前 1 d 组成。组织时,用框式隔王板将蜂王(剪翅)限制在箱内一侧2~3框区内产卵繁殖,另一无王区作为育王区。在育王区内,放2个有粉蜜的成熟封盖子脾和2个幼虫脾,幼虫脾居中。育王时,育王框插在育王区的2个幼虫之间。
% ~- s* i a3 ]) ?3 B: y4 A; }9 a; y1 T0 T7 r' C3 e
育王群群势不足时,应提前6~7 d 补进老熟的封盖子脾,以增强群势。育王群的蜂脾比例应保持在1∶0.8,当群内巢脾过多时应适当抽出卵虫脾,以密集蜂群和减少蜂群哺育幼虫的负担。
' N, W# `, {5 b# v, |+ m! o+ P- }, T9 i& i+ a& b, F
当采用无王群培育蜂王时,要在组织育王群时就应将蜂王移去或用囚王笼囚禁后置于箱内后部底板上。
8 L @6 N' h5 Q4 J/ w+ r* ]: _- M6 a$ L$ T+ i
⑵育王群的管理
; b! F6 K" j& p: Z) `2 }: t& M& ]# @, M
①每3 d 要彻底检查和毁除育王区王台1次;
# Y; ]! w% A# y
! k3 K, N& q9 Q6 _/ H- N$ h ②每3 d 要调整蜂巢1次,将繁殖区的卵虫脾调到育王区,将育王区的空脾和正在出房的封盖子脾调到繁殖区供蜂王产卵;
# X# N: A% K0 P& ~2 z3 ~) G" ^3 M2 c* ]. X- q" n( F5 y- b
③组织育王群的当天开始至王台封盖,每晚应对育王群进行奖励饲喂;8 e& d H* n, W2 z
% z) I8 S2 ~/ a: E: M ④育王框两侧的蜂路应缩小成单蜂路(5 mm);0 d t `. q0 E0 z3 i; |# G& A
1 Z: }2 a" j) H
⑤无王群育王只能哺育蜂王1次,不能连续多次进行。培育1次蜂王后,应及时诱入王台换王或释放所囚蜂王。. s( ~6 [! H1 R4 `+ g: S# I0 S
5 d. F4 x9 ?, Z ⒋移虫育王4 k! r' U/ e$ {5 T! n
, L4 {2 c+ X. e9 d, [
⑴移虫育王用具
- a$ k& C- h/ f8 G' Q3 G* J* G# T) x" h& S# u! P. K, B
蜂蜡台基、育王框、弹性移虫针。 / P/ Y, p* f. D& o9 U# V x
' w* ]+ y P P% F ⑵台基安装与修整
' c9 ~+ O( D. [2 d7 z0 b& Y
* y, z; `8 W. k( S% c0 G) u 在移虫当日,将蜂蜡台基按30 mm的间距,粘固在育王框的台基条上(最好每个台基下方垫1块小铁片,以便介绍王台时从育王框上取下王台)。每个台基条安装7~10个台基。; ]4 m& ?' K% m8 R: ~
) a* J( G/ i( R1 X9 K! n6 k
在移虫前2 h ,将安装好台基的育王框插入育王群的2幼虫脾之间,让蜜蜂清理和修整台基2 h ,然后取出移虫。" r Z/ b& `- {% ~
7 v. `( g+ B) ]$ Y
⑶移虫
, j8 r G# Z# E; V% ?' G
2 c5 M% u5 }' i; F: m8 M 移虫的方法与产浆移虫相同,但育王移用的幼虫为选择的种用幼虫,且日龄在18~24 h 。虫移好后,保持育王框上王台口向下,插入育王群哺育。
0 _+ `" c! k6 C/ [/ c9 s* n9 Y, b: l' D% O
当采用单式移虫时,移用的幼虫为选择的种用幼虫。 i; F$ j' O. B( b. c. _ a7 X
5 F# I0 c x% O: L 当采用复式移虫时,第1次移的虫可略大(1~1.5 d ),第2次移虫移用的幼虫为选择的种用幼虫。
0 W' ^2 ` F7 `% R( l2 D
; N- Y: t9 V& |; C( ^ 复式移虫时,于第1次移虫的次日,从育王群中提出育王框,将王台中的幼虫镊除后,立即进行第2次移虫。
% Y+ U/ T X: f! |' K4 e( A& |6 A: `9 {- l( ], }
移入的种用幼虫在移虫后第12d就可出房,为了安全起见通常要在移种用幼虫后第10 d ,就要将所培育的王台介绍到交尾群。
% x9 w8 K r$ _9 B% x5 P) R8 G+ V
⒌交尾群的组织0 u# K$ E1 J, |- _+ K5 [
2 ^/ i$ I& u/ A+ e* D
⑴采用代用交尾箱组织交尾群4 W0 U7 b4 c" o$ s6 l
3 C: f7 k3 J3 a4 Q
①代用交尾箱* n$ \/ j% E( x' [8 p; V! d6 h
( [; y4 H* f3 V# V
中蜂的交尾箱通常采用普通蜂箱改装而成,即采用闸板将普通蜂箱的底箱纵向隔成2~4个互不相通的室,各室容纳1个交尾群,且巢门互向开设。
+ L, f/ Q" P2 n- F o* e
$ S+ R; n0 v S! r ②交尾群组织
& x9 \* Y; d* @6 A6 `9 `% V, Z% w7 {
为了安全起见通常要在移种用幼虫后第10d,就要将所培育的王台介绍到交尾群。因此,应在移种用幼虫后第9 d (诱入王台前1 d )傍晚组织。方法是:每个室从同1个强群中抽取1~2个带蜜和工蜂的成熟蛹脾组成。组成的交尾群置于幽暗通风的处,关闭1个晚上,给以18~20h的无王期。次日早晨,把交尾群排在场地宽敞,午后有日照的地方,打开巢门时又立即用纸团轻轻塞住,让蜜蜂咬穿纸团出巢,以促使蜜蜂重新认巢,减少蜜蜂返回原巢。待中午开箱检查,并毁除王台,然后诱入所培育的成熟王台。如发现蜜蜂返回原巢较多,可通过紧脾和补充幼年蜂解决。, _, g, s! J7 F- X( v
& E- y% G0 T3 ~; o9 W- \7 ~, c! N6 o
⑵利用原群组织交尾群
5 t2 z4 O. l/ F
5 Y& g4 {. A" H6 l1 s1 O ①原群直接组织交尾群3 L. C. o! _: R1 q( f& y5 k
; V- N* r9 _0 v+ R8 E 在诱入王台的前1 d ,将原群蜂王杀死,或关在囚王笼中置于箱内后部底板上,待新王交尾成功产卵后处死。
% s8 M- z) v4 Q( s+ K1 t, F p X0 Y$ z ^" b
原群隔小区组织交尾群5 x- w& ~; ]6 P9 a" k
# y# M0 \; Y& H8 G 在诱入王台的前10 d 左右,在原群蜂箱的侧壁开设1个小巢门,让蜜蜂自由出入。在诱入王台的前1d,用闸板具侧巢门的一侧隔出1~2框小区,作为“交尾箱”。小区内调入1~2个带蜜和工蜂的成熟蛹脾组成交尾群,于次日检查交尾群,毁除王台,并诱入所培育的王台。8 B% j5 L. ]5 R& r. }! O! h
* C+ q/ L6 B( Q9 x9 k5 D ⒍王台诱入
% f; P7 p: ]5 ]7 I: n% L- h* u' t$ b6 I
在移种用幼虫后第10d,就要将所培育的王台介绍到交尾群。方法是:提出交尾群巢脾,用食指在巢脾中上部空处轻轻压出1个凹坑,然后保持王台自然方位将王台基部轻按牢在凹坑处,让王台的前端凸出脾面即成。然后,将巢脾插回原位,并保持凸出的王台前端与相邻巢脾的脾面或箱壁保持1个单蜂路(5mm)距离。1 o1 G [: G/ t0 F/ b- C, d, [6 x
2 A- [4 @3 {5 A0 _0 x } 诱入王台时应注意:* k" v8 c1 E U8 N7 X9 [
0 d$ y0 R* y, P) A e/ W ①提取育王框时不得抖动,以免损伤王台中的蜂王;3 A* s$ H' q. Z
9 E7 W, O( `( \* ]! S [& Q ②在提取王台、处理王台和诱入王台时应小心避免过大震动;
u4 k& V* n* b0 n- p l& ]% u5 K1 G4 P2 f0 m" e7 C
③王台提取过程应尽可能保持王台自然方位;& W! l4 I+ d9 D# I/ l
, p" k" f, L1 A8 l+ D( D
④为保护王台部受蜜蜂破坏,可采用王台保护圈诱入王台,或用锡箔纸包住王台(王台前端露出)然后诱入。
, P& J3 S j0 n( n
& v. D* _: n+ C5 R ⒎交尾群管理要点
4 L- Z5 M0 P& i+ d( O
! ~* i. n- W% E( H# r ①排列分散,尽可能利用地形地势,以便处女王和工蜂认巢;7 `, v. {" |7 i' z
5 d9 q4 o, n- [+ u ②保持群内饲料充足;, M! H2 i! @ S& z
+ Q/ \; C7 \) |9 @( n3 c ③交尾群检查一般在蜜蜂出巢前或归巢后检查,避免在蜂王婚飞时间开箱; L& E3 j- O* L; I; A
K% C3 O0 E, \1 k4 `
④检查内容包括蜂王是否存在、蜂王是否交尾、蜂王是否产卵、贮蜜情况、蜂数情况等,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4 @1 d7 |" W! u( U8 b) z" l
& T% `* L1 B3 `$ z) M* r0 n
⑤检查交尾群时,要轻稳,避免惊扰处女王,防止处女王受惊起飞;
, F' ^" p( r8 t+ n5 p/ i7 N1 `3 V( a0 H4 `8 k
⑥尽可能缩小巢门,缩短检查时间,防止盗蜂;
' |, z) r! m5 c, S7 R7 F2 m+ ?0 c, q. J( [ Q Q7 V3 O
⑦检查多室交尾箱群时应用覆布盖住同箱其它交尾群,避免同箱处女王误入它群造成损失和避免惊扰同箱其它交尾群; Q% j+ Q8 ?3 H' r2 n1 a
, V/ h3 P/ W# g* J ⑧适当采取奖励饲喂,促进蜂王交尾。
0 w! V5 _' g* y; w+ @) s
7 l m1 r6 ^* |. }5 ]+ ?% N. t ⒏中蜂控制交尾/ [/ M$ A: \* c- Q3 z2 l1 E: T& E5 P+ {
) m. O- K2 x P) C; L7 G: k
在蜜蜂人工育王中,常常采用空间隔离、时间隔离和生殖隔离等措施来实现预定的良种组配目的。
. l, r6 L0 X+ ?, I% [7 {* b+ t, o/ d. w1 n2 l, ~: a) m
空间隔离根据处女王婚飞的范围设确定交尾场远离其它蜂场的距离,使得所培育处女王只能与所培育雄蜂交配。据观察,蜂王婚飞的半径平原可达18.5km,山区可达5km,所以设在平原的交尾场与其它蜂场的距离应在36km以上,而设在山区的交尾场与其它蜂场的距离应在10km以上。7 a- n: ~. V! O9 U z( ]+ f! R6 C1 R5 T
$ B9 |& ]3 u) j5 R
时间隔离在其它蜂场的蜂群未出现雄蜂的季节,提前培育种用蜂王和雄蜂达到控制交配目的。通过合并蜂群组织育王群和雄蜂培育群,提前培育蜂王和种用雄蜂,并在其它蜂场雄蜂未出现前完成所培育蜂王的交配。& w- R3 k( K, C! d
* h$ E; o/ p; k. l) k 生殖隔离中蜂与西方蜜蜂时2个不同的蜂种,在自然界不发生杂交。因此,可将中蜂的交尾场设置在只饲养西方蜜蜂的地区。
4 Q3 }( m4 W- V2 {
4 F( i( {3 ?6 q& t8 g* K, a, } 二、中蜂换王, H0 e0 ^# h7 I& f: G
% Y( k1 ~8 @7 Z/ L3 T ⒈换王时期. d# ]! B3 @: V
, s" x' y- s. J) E/ w1 J ⑴常规换王
4 ]( ]: U+ t, `5 I( d' i6 w7 }& e: h0 ?$ J
1年换1次王:春季3~4月份1 {8 a6 P- `& }9 @5 Y
6 L$ W- h, \1 {
1年换2次王:春季3~4月份1次,秋季10~11月份1次+ a8 S" J. \; k0 t2 D; E$ R
: Q9 n( I9 }9 X$ r: S, [( f! _ ⑵结合蜂群断子治病换王7 I9 g0 f! J( ~& R( m% i% k
5 ^; Y: m8 Q6 J: o! c( A% V" `
中蜂囊状幼虫病高峰期,用王台换王,使得蜂群有20d的断子期,阻断寄主,有利治病。
8 b; K0 x6 y0 y/ t4 r- Y: `0 N. M" N% O7 V" Y7 P
⑶结合采蜜期新王采蜜换王4 `0 D2 f% U* y j" i1 }
+ q4 J' N3 g; h7 m5 W+ ? 在流蜜期前15d,将原群蜂王除去或囚禁,诱入王台换王。采蜜期到来时,新王刚好产下一些子,从而激励蜂群采蜜,
9 s# [/ \6 m/ F3 D $ F" F; k8 R; y* S4 T
⑴利用蜂王换王:5 T t _& B) \% |& B
/ { y' s7 o! M0 _" o" X
在给蜂群更换老劣蜂王,或给新分群和失王群补充蜂王时,都必须诱人蜂王。诱入蜂王时的气候、蜜源、群势以及蜂王的行为和生理状态等的因素,对诱入蜂王的成功与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蜂群若失王不久,尚未改造王台.或工蜂没有出现产卵之前,诱入蜂王较容易成功;外界蜜源丰富或没有发生盗蜂的情况下,诱人蜂王容易成功;给弱群或在夜间诱入蜂王容易成功;蜂王安静稳重或操作轻稳,诱入蜂王容易成功;外界气温较低或巢内饲料充足时,诱入蜂王容易成功。
# _! R. n, S" x% f3 \% T% `- ~& D1 s' T+ w
在诱入蜂王之前,应对蜂群进行详细检查,将王台全部毁掉,需要更换的老劣蜂王应在前1d提走。诱入蜂王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 g( v6 w9 r! ^0 M. a$ r
6 g$ k0 A0 Q! B; w: x ①直接诱入法
, C. ^4 K* q9 c1 q
: A$ k* o/ x: V; T3 c, j* [ 方法一:大流蜜期间,于傍晚先向无王群喷些蜜水或糖水,然后手沾蜂蜜,轻轻捉住蜂王胸部或翅膀,从将蜂王直接放在框梁上,让蜂王自行爬入蜂团。( b" q. M$ {1 G% p' k, F
9 k' U* ?% `. M3 X6 ~% o* Z 方法二:在黄昏或夜间,将无王群的蜜蜂逐脾抖人蜂箱,并喷较多的蜜水,趁工蜂混乱时将蜂王从巢门口放入,随工蜂爬入蜂箱。& X4 [ n9 F2 _* ^9 z8 k
9 W/ x0 ^# l" S H
方法三:于傍晚将蜂王连同1个带蜂子脾,直接放在无王群的隔板外50~100 mm的处,并喷些糖水。次日将提到隔板内合为1群。
0 j: m( W h3 V& ?) B
x+ _1 y7 E: r. X/ V ②间接诱入法6 l [3 M1 q2 Q8 w& I9 b5 _
5 Q1 A% l1 H% T 用铁纱扣王笼将蜂王扣在无王群的蜜脾上。 1~2 d 后检查接受情况,若发现纱笼外面工蜂不多,且通过纱笼饲喂蜂王,表明蜂群已接受蜂王,此时可以轻轻打开纱笼放出蜂王。
$ p& w% }! {5 v: U1 G) W4 d
8 k5 G1 I }& f8 e1 m* I1 o! w ⑵利用王台换王
0 c3 R( m* O% Q" D, X1 { A g% M* F1 `4 A( u# u) v
①利用自然王台换王当蜂群出现分蜂王台时,注意选留1个较大王台,其余王台毁除,并将原群蜂王剪翅,防止自然分蜂。
! j# o6 \4 a6 I \' b/ P$ h7 e
6 p9 x' o# k: N* C! _3 X ②利用中蜂母女交替的习性换王人为剪去蜂王的翅或上颚、中足的跗节,使蜂王致残,然后诱入1个成熟王台换王。
( O1 p: d1 `5 D8 l! d, z
7 t5 d7 y, W, X% Q, |/ y 文章来源:中华蜜蜂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