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49|回复: 109
收起左侧

我的养蜂经历

[复制链接]
积分
0
在线时间
20 小时

330

金钱

43

回帖

0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11-1-5 13: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我的养蜂经历
1 M  x4 s+ n' U2 N$ J, P
7 f# @8 x2 h$ k( t& r9 d: k3 q0 b& ^6 Q* Z! p1 Y' \
象许多山区农村孩子一样,我自小就认识了蜜蜂。
! v/ x) @9 @- U* ?# j4 W7 l  O& }
4 i2 C- N! U8 r6 i7 l我出生成长在粤西山区乡镇一个叫竹埇的小村子,房子建在仅几亩梯田的顶上,村子座东向西,背后是高山,两侧是小山,离公路有500米左右,但被祖上种下的好几丛竹树遮住了,外地人从公路边看是不知道这里面是有村子的。我们这个小村,是清朝时期的一个祖先,为了方便租种别人的田地而从圩镇上迁来这里的。到现在全村只有四十人,都是叔伯兄弟。
& o& i7 R+ C8 Q9 J8 C
8 z* c4 T, I. o, ~从我记事时起,就看到晒地边上的大屋檐下,挂着一只水桶般粗的蜂桶,是用竹编织而成,外表塗满了泥浆,蜂桶两端都密封,但桶面钻了十多个能伸进筷子嘴大小的小孔。说也奇怪,那蜂桶每年都会有野生的蜜蜂飞进来住的。有的蜂群迁来住下后,常常是能住一到两年都不走的。在蜜蜂采蜜繁忙的季节,阳光明媚的白天,我常常都会跑到那屋檐下,仰脸看着那些小家伙们两腿各拖着一团鲜艳的花粉飞回来,急着找到蜂桶的孔洞钻进去。空着身子蜜蜂轻快地飞上空中,瞬间就消失了;满载而归的陆续飞回来,嗡嗡声不绝于耳。
/ p" b7 c% |/ y: ?8 b
0 K  }. D" L) B7 r- ~0 l3 [
! B/ B; Y1 S: Z, {& q(老式蜂桶)! {6 @0 c$ F. @6 C2 c

% V9 K1 a: A, r- l+ ~& J% ~ ) X, o3 L( U; {% U7 z) Q* q
& `* s% M3 P/ l7 m( u3 R
每年到一段时期,我的祖父和父亲就会找一个晚上,找个梯子,用件衣服盖在头上,爬上去采割蜂蜜,我们就会跑去看。当然,大人们会命令我们不得靠近,以免被蜂螫。我看到,祖父用点燃的烟火放到蜂桶的前面,将蜜蜂驱赶到后面去,然后用刀撬开那块竹盖子,再用刀把蜂巢割下来。蜂巢有十多块的,他们总是保留两三块没割下,说是防止蜜蜂逃跑。在采割过程中,大人们少不了会被蜂螫到手上、脸上,曾经看到两次我的祖父和父亲被蜂螫后皮肉上留下许多蜂刺,其他大人忙不迭帮他把蜂刺拔掉,但他们仍然有两三天肿得象猪头猪嘴一样。蜂巢取下来,放在一只竹蔑省织的盘上,下面用个陶瓷瓦盘盛着,再用刀把巢上有蜜的巢割碎,只见蜂蜜从破损的白色巢上不断地流下来。我们几个小孩,少不了在这时取小块蜂巢连糖带巢都塞进嘴里,蜂蜜的清香甜美简直简直无法形容!祖父又把蜂巢中没有蜜的部分另外放入锅里蒸。结果,蜂巢熔化变成蜡浮在锅里的水面上,可以拿到农村供销社收购站换钱;而剩下的蜂蛹、花粉,就成了我们的精美零食。在那物质奇缺的年代,我们这些半大小孩最开心的也是大人们采收蜂蜜的时候了!
2 P6 V( x8 L) ]# W) A, R  g* \" |
) w6 E; m8 K0 w% u; Z9 f! g
6 g, ~3 o& Y! z' G/ _! ^(蜂巢一部分)
7 Y/ _% \1 g2 s) O& U7 C2 W2 B2 V- C  ?. B! q0 c( D
7 K2 r  I# L2 j4 N, T- T

$ a1 Y. H/ h6 N到我初中毕业后,从书上知道了新法养蜂时,才懂得以前他们的养蜂方法是非常落后的,最不应该的是他们在取蜜时连蜂巢、蜂蛹等也毁掉了!
9 W" D; o- Z* x
$ b' O7 l$ D1 L+ u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小学毕业后在家帮忙务农,逐渐认识了蜜蜂。那些年,我们公社(现在叫镇政府)推广冬季在农田里大种油菜和一种绿肥“紫云英”,它们开花时,蜜蜂是很喜欢采这些花蜜和花粉的。每年的年底,都有浙江一带的集体蜂场把蜂转运到我们这里过冬,并且生产冬蜜。我才知道他们饲养的蜜蜂叫意大利蜂,简称意蜂,是用木箱饲养的。
3 v5 P! U0 p, z- U! i7 Y- }4 z9 ?9 |: W: N4 d
 ( i2 G! \* t  k  R' n
   
" h: Y& x& H  S8 p9 B" r5 q (检查蜂脾)
9 s5 R6 n9 P  N* t- V4 N5 s( {0 c6 d) a8 Z5 [5 \
4 ]& j5 E' i6 B% C, I3 ~( t6 U% }

  n, V$ a$ J8 O# ^2 n  h我一有空时就会去蜂场看他们是怎样养蜜蜂的,并向他们探问各种饲养方法。我惊奇地发现,他们饲养蜜蜂,在检查蜜蜂情况的时候,会戴上一只面罩(下装有纱窗,下方用布扎在脖子上的帽子,避免被蜜蜂攻击脸面),有时会戴上全封闭手套,然后打开木制蜂箱的盖子,把蜂巢提出来,我看到那些蜂巢一块块的都整齐地修筑在木框上。原来,木框上是穿了三条或四条细铁线的,养蜂师傅们预先把蜂蜡做成的蜂巢基础(即用蜂蜡制成的印上了六角形蜂巢底座的薄蜡片),平铺在蜂框的铁线上,再用烧热的烙铁沿铁线“焊”牢(如图),喷上一点蜜汁,然后放入蜂箱中,蜜蜂就会在这个基础上修筑成蜂巢,这样蜂巢就既牢固又方便人们提出来查看。蜂框之间留出两厘米左右间隙让蜜蜂活动,最边上的空间,用一块蜂框大小的木板阻隔着,以防止蜜蜂把巢修筑到箱盖上,并且为蜂群起保温作用。
1 J* ?5 {( Q% ?1 J9 \
+ M' j% w  G, j9 [- I/ L$ l  Z
" G* r+ m5 Z8 M" ]1 I(上好了巢础的蜂框)) N! E% k% r: ?1 ^
- h7 `% M/ c7 r5 M' q3 j
 ; ?2 O" ]+ n( _7 T, j
, Y4 n/ H2 }' W' j3 }9 i) j
那些年,许多江浙一带的集体蜂场都会转运到我县过冬,每个蜂场的蜜蜂有五、六十箱到一、两百箱不等,我们公社(现在叫镇)就有两三个。据说,他们也是受家乡集体派遣出来搞副业,属于公社或者大队、生产队企业蜂场,有领几十块工资的,有的是领工分的,但经济收入总的比在家耕种要好,有些是一家大小都随蜂场跑的。也真难为了他们,一年四季全国各地“追花”取蜜,冬春季下广东,夏秋季上东北或者新疆,经常是一年中没几天在家的。当时冬季蜂蜜的收购价是每斤两块以下,夏蜜仅八毛左右。就在那时,我知道了蜜蜂的科学饲养原来是这样的。在迁来的外省蜂场里,有时也会有几箱中国蜜蜂,简称中蜂。意蜂,性情比本地蜜蜂(中蜂)温顺,体形也大点,适应大面积蜜源,产蜜量较高,意蜂的巢孔也比中蜂大,群体中的个数也比中蜂多。但它们身体笨重,飞行速度慢,容易被大黄蜂、蜻蜓等捕捉。; f$ L7 F% f5 l6 H
6 C) y5 |0 _' ^1 R6 q4 V
他们取蜜的那些天,是我最喜欢去看的时候。我看到师傅们戴上面罩,穿上手套,扎紧衣服,打开蜂箱盖子,两手分别握着蜂框的两端(叫“两耳”),把蜂脾提起来,然后用力把附着在蜂巢脾上的蜜蜂抖下来,再用软毛扫拂掉残余的蜜蜂。助手马上接过蜂脾,拿到稍远的地方,用特制的“割蜜刀”削去脾上部白色的蜂蜡盖(通常脾的中下部只是花粉和虫卵,没有蜜),再把这割去盖的脾放入摇蜜机,转运手把,摇动蜂框旋转两分钟左右,蜂蜜就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源源甩了出来。原来,那木框上加的的几条细铁线,是防止摇蜜时蜂脾折断损坏的。最后,他们又把取蜜后的蜂脾放回蜂箱里。在天气好花源充足的时候,他们每隔五天到七天左右就可以摇取一次蜂蜜。
# O2 ]/ o4 {; N8 {7 ?1 h0 s. o7 Z# `. K: Q5 p1 E& b% N0 ~3 A
摇蜜机,是我那时才认识的。它有铁制和木制两种,形状是一样的。主要是一个圆桶,里面安装有架子,架子两侧各有一个刚好能插下蜜蜂框的开放形架子,中间竖直装有一条转轴,桶上方有一个转动摇把。% d7 u! i2 K+ s9 T3 ~
! j9 U" Q% x0 E

% U1 _% K0 ?0 p4 a1 ]) c# H. n(削去蜜盖)
7 u/ A& W* f, J# R; g7 [$ S
) ^& r: u4 E# d+ l* L. d5 m( u- w 
  @( \! R1 f" x$ `, n (摇蜜机)
6 @: a. a+ E+ j7 c
' }$ `8 v. x: w/ b/ Q: Z5 Y" K: R4 R6 x5 k
(正在摇蜜)
- \0 o$ A% }5 G1 Y" `# A' P6 T1 F# o2 \5 K$ N6 c- f

- ]: c5 q( m4 H, F1 u+ y5 d' X* H% W1 O8 l. T3 X2 r* ^
大约是1969年春,我们也开始学习用这种方法养蜂。因为我经常去他们的蜂场玩,又热情为他们提供我们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指引购买白糖的地方(在持续半月甚至一个月低温阴雨的时候,可供蜜蜂采蜜采粉的植物暂时还没开花时,要给蜜蜂喂糖水以免蜂群受饿的。)所以他们在二月底三月初时把蜂转运到其他省市“追花”采蜜时,有个浙江蜂场把两只破烂的蜂箱送给了我们,又送了几只蜂框给我们。我们将蜂箱和蜂框修理了一下,选一个晚上把挂在屋檐下的老式蜂桶的蜂巢完整地割下来。我是怕被蜂螫的,我哥胆子大,所以是让他上去操作,我只做助手。先用烟把蜂驱赶离开蜂巢跑到底部,再割下蜂巢。每片蜂巢的上部通常是蜜蜂贮存蜂蜜的,中上部是蜜蜂的花粉仓库,下部是蛹和幼虫。我们把贮存蜂蜜的部分割下,留出花粉和蜂虫部分,学着浙江蜂农的方法,先把蜜蜂虫脾平放在蜂框上,然后用利刀沿细铁线轻轻割一条深达蜂巢一半的线路,轻轻加压蜂巢,让细铁线陷入蜂巢中,然后用细绳扎两下以加固蜂巢,最后将这块蜂巢放入木蜂箱中悬空吊着。全部蜂巢都这样处理后,把蜜蜂用手捧进蜂箱中的子脾上。晚上蜜蜂很少飞散,只有少量蜜蜂会追灯光乱飞,取掉它们的巢后,绝大部分都结成一个大蜂团缩在一起,正好方便捧过蜂箱。只要手上无异味,动作又轻柔,捧起蜜蜂时是不容易被螫的。最后,盖上蜂箱盖,将箱放回移箱之前的地方。这样,虽然头几天有的蜜蜂外出采花回来时难找到进入蜂巢的新门口,但经过几天后就行了,而蜜蜂也会把受伤的蜂巢用蜡修复好,我们就可以拆除用以加固的绑扎线了。- M/ X& u6 \8 ?; Q5 y
# \6 D+ h6 f  `- R3 A& y4 a

7 E* `2 o( d* @; [8 |) w! e' V$ \(被蜂刚修筑加固的巢脾)       (逐步扩大的脾)  @8 P; d/ y: k" I7 |% l. A
$ g' f  ]. K& C
* I0 ~& n; _0 }: x  Z
' c; ^& D! v! M* v; l7 a
把蜂箱挂在高高的房檐下,我们想检查一下蜂巢情况很不方便,因此我们也学习外地蜂农,把蜂箱迁移到地面上。怎么办呢?我兄弟俩商量后,在一个晚上趁蜜蜂“睡觉”,关闭蜂箱的门口,把蜂箱小心搬下来,移到村中离原来位置相距好几所房子的空地上,用砖头垫起蜂箱,然后打开蜂箱的门口。第二天清早,我们就去观察,结果发现蜜蜂也是对蜂巢有记忆的,那原来挂蜂桶的屋檐下,无数小蜜蜂拖着花粉找不到巢穴在那时乱飞,晕!我们连忙找一个空蜂桶,让它们钻进去,然后又把它们抱到新居倒入新家。白天这样来回奔跑始终不方便,所以我们干脆让空桶放在原位置,让这些外出劳动回来找不到家的小东西悲伤吧,到了晚上它们终于集成一团,我们就把它们放回新地址的家中。我看到这部分蜜蜂,在蜂脾上跑来跑去,兴奋地嗅嗅这个,嗅嗅那个,我想,这就是那种离家很久,突然又碰到熟悉的亲人感觉吧!我们就这样连续几天帮助它们找到新家,迷失家庭位置的蜂就一天比一天少了,一周后它们都能记住了新家位置。当然,蜂群移到新位置后,外出的蜜蜂并不全部会不认识新巢位置。我看到许多蜜蜂外出前,都会先探个头出来,然后飞出来,在蜂箱上空围着新位置转几圈后才飞走的,这或许是它们为了辨认新家的位置。后来,我才知道,很快熟悉新位置的是新劳动力——年轻工蜂。, H! B' y( _/ ]( R) ]" p8 ^; _

) }$ d8 f, V$ z+ I( a, I' s4 Q自始,我和大哥就开始了用新法养蜂,并想尽办法学习系统的科学养蜂知识。就在1969年间,邻近马圩公社皓赠村那位叫梁炯忠的农民,到我村附近山上收捕野生蜜蜂,住在我的堂叔家。他每天早上就出去,傍晚才回来,每隔三两天就能用布袋捉回一群野生蜜蜂,并且带回许多蜂脾,令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他对追捕野生蜂的关键方法,对我们却是“保密”的,反复追问也只是天花乱坠般胡吹一通,比如说是看蜜蜂在树上采花后的飞行方向,或者用他那只望远镜观察之类,其实,我也拿着他的望远镜看过远方,是根本不能看清远处细小物体的。也难怪他对我们保密,因为如果我们也学会了他的方法,我们村附近山上的野生蜜蜂都会被我们抢去捉了!那时,我们县里和公社书店里关于养蜂技术的书籍根本没有。他有一本叫《养蜂学》的书,我们简直视为养蜂秘笈了!梁师傅在我们村住了半个月,在我们多次反复央求后,终于同意把那本《养蜂学》借给我们看,并强调只借阅半个月。
! M+ q0 |" S1 y6 r* o. n& b8 D  ^. A, i5 D3 G$ u: H# j1 S
拿到这本“秘笈”,我们激动不已!虽然我哥算是读过初中,我只1966年小学毕业后就回生产队劳动了,但我爱读书,听收音机,听写记录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所以书写字体远比我哥好,赶快抄写《养蜂学》就成了我的任务。我在那些天的中午工余休息时间和晚上的时间,选择书中那些自己认为有用的内容,工整地抄写下来。那些年,我们这小山村没有电灯(1983年我村才通上电),晚上我只能伏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抄写。那本厚厚的笔记本,被我用十多天时间抄写得满满的,然后才把书归还老梁。虽然这本书近500页的书,主要是阐述意大利蜂的饲养技术,但也有少量篇幅介绍中蜂(本地蜂)饲养的。那时开始,我们就知道了许多蜜蜂的生物学特性和科学饲养方法。% K; c9 ~- {" r# L4 ]1 F

7 J( w2 s% V" D3 v  P2 q, S本地中蜂的蜂房,是比意蜂小一些的,蜂房是蜜蜂贮存食物(花粉、蜂蜜)和繁殖的六角形小房孔,用蜜蜂用唾液转化成蜡筑起来的。它们在这些“仓库”加工贮存满粮食后,就会用蜡密封起来,准备花源缺乏时食用的。用作蜂王产卵的蜂房,在幼虫成长为蛹的时候,也会用蜡盖封起,待蛹成长为新蜂时就会咬破蜡盖爬出来。巢础的作用是让蜜蜂在这基础上更快更好地修筑蜂房,更能使巢脾整齐、牢固,方便摇蜜。
' q% c. R# v, G5 v; m
9 A6 }0 b3 Z, ~3 C/ K# N6 I5 Q0 q很快,我们家乡的农副产品收购站也开始有本地蜜蜂的蜂巢基础购买,或者用蜂蜡另补加工费换回来,新法养蜂在我们这山区里逐步兴起。有些人有点经济资本,就四出向别人收购野生蜂,价格以蜂群大小算,大约是每框蜜蜂4到5块钱,每群蜜蜂也就是20到40元就行。5 i% I$ U& x- ]' X* \: t
" v4 \9 t2 B2 l9 y: X
我家起初没有摇蜜机,每次需要取蜜,得跑到十多里外的养蜂朋友借用。接着我们自己用木条仿制过一个机芯架,放入大水缸里摇蜜,不过要安排专人用手按着固定,很不方便。后来,我们就用蜜蜂和别人换来了一只木制摇密机。至于割蜜刀,就用钢锯条烧弯磨成,防螫的头罩用旧蚊帐布和窗纱缝在帽子上做成。5 X- _# M/ ^# K/ o/ c* U
  i9 l) e4 r$ p5 [- }
(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5金钱 +140 收起 理由
chenjun121 + 4
黎耕 + 28 精品文章
中华小蜜蜂 + 8
与蜂为伍 + 80
曾经有 + 20 文笔好,等待下集!

查看全部评分

积分
0
在线时间
20 小时

330

金钱

43

回帖

0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楼主| 发表于 2011-1-5 13: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 E2 K, A" y5 R" |1970年9月26日,我那在解放前夕当兵的二叔不幸在湖南耒阳县肉食水产公司病故,而我的父亲正被打成“翻案兵团”头目之一被“革委会”关押在县的看守所(被关押一年后释放回家),祖父年老,我哥因“文革”被“红卫兵”打成有点痴样的后遗性,所以由我这个刚进入大队附设初中二十多天的半大小孩,代表老家的家属去湖南“处理后事”。那年国庆后第二天到达耒阳灶市,再过三天见到了我从未谋面的二婶和妹妹(叫梅慧)……...闲不无事时,我跑到耒阳城区玩,在那新华书店发现有《养蜂法》一书,就一气购买了两本。二十天后,我回家经过广州,在北京路碰见了一家蜂产品商店,就又购买了护罩、育王棒、喷烟器、割蜜刀等。
. P5 o1 d0 F: c3 M& U$ V* E3 Y
' M+ Y& c) C2 n% n+ h从1969至1975年间,我除了读书、劳动,业余时间就认真钻研养蜂书籍,写养蜂日记,记录本地蜜源植物开花期等等。我们家的蜜蜂,也由几群陆续发展到十多群。祖父和父、母亲在我们用新法养蜂后,看到蜂蜜产量确实比他们以前的让蜂群自生自灭老式桶养要好得多,大大帮补了家庭,都竖起拇指夸我们兄弟俩!
% |2 ~8 K; }" i; U% Z) B" r- m
$ Z7 p+ Y1 `5 r; ?) o! v那些年,我、大哥和父亲会踩着单车到数十里的外村去买蜜蜂,也会按照书上介绍的方法,到附近的山上追捕野生蜂。追捕山上的野生蜜蜂,确实需要耐性。用观察蜜蜂采花飞走后的方向这方法,极不容易,因为不知道哪只蜂是准备回家的,而且飞行速度极快,一闪就不见踪影了,只能知道这方圆一两公里有蜂存在。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那天在山上采割松脂,中午坐在山泉石上,边喝午餐粥边休息一下,猛然发现泉水边的小沙滩上,有几只蜜蜂在吸水!我仔细观察它们,看到吸足了水的蜂拖着笨重的身体飞起来,按顺时针方向打了一个大圈后就飞走了。连续看了好几只蜂大致飞行路径都这样。想起书中介绍的规律:发现采水的蜜蜂,说明蜂巢离水源不会很远;它们回家转圈如果是顺时针方向说明蜂巢在右侧;起飞时转的圈数越少,则蜂巢越近。我兴奋地沿山路追踪上去,不时观察天空中有无蜜蜂飞过。大约向上走了500米,我发现了空中有不少蜜蜂一闪而过,我按那些飞行速度相对慢的踪迹继续寻找,突然发现离山路右侧十多米远的上空有更多的蜜蜂飞上飞下,并且隐约听到了许多蜂飞行的嗡嗡声,估计这群野生蜂就在这里了,我钻过树丛,仔细寻找,终于发现了这群蜜蜂原来是住在一块大石板下面的泥洞里。当晚,我叫上我哥,带着小蜂箱和手电筒、桂刀(一种用于剥桂树皮的尖头大刀,可用来斩树和挖土),来到这蜂巢处,把这群蜂捉了回家。
+ `3 O1 j) s" q) l+ C& q# K* F
4 O  C' k/ [5 g8 [; z! X
' u. h7 q/ X3 K1 A(野生蜂巢)
1 p$ u/ g, n/ j6 _. f. [! Z1 w  n* `+ \0 H# _/ ~2 K8 ~

1 A: _8 z8 ?0 _5 Q( R(蜂团)
+ Z  o9 y3 @5 p8 [
) k2 Z) o' w; V/ I6 }; ]) x+ H ! S1 b0 T" N; n: W  y

: u# b; h# ~! p, w) m要山上的洞穴中捕捉野生蜂,傍晚刚天黑时是最好的时机,因为外出采蜜的工蜂都基本回来了,它们夜间视力差,既不会飞散又不易群起对人攻击。用桂刀小心挖开洞穴,露出里面的蜂巢,用嘴向蜂巢吹几口,那些蜜蜂就惊慌地离开巢脾跑到洞穴的深处,我们就用刀把蜂巢一片片的割下来,小心放好。最后用手伸进洞里,把龟缩在洞底的蜂团一把把的挖出来放入蜂箱(或者布袋)中,在这过程中,免不了会被蜂螫几下,如果动作轻柔以及这群蜂性格温顺,被螫就会很少。为防一些工蜂飞撞出来攻击,我们通常也会戴上面罩,或者在脸上蒙上衣服只露出眼睛再操作,因为脸、嘴处如果被蜜蜂针了,虽然不会致命,也能让你肿痛几天的,这模样也会被人笑话。在把蜂团捧进箱子时,我们特别注意那只体大身长的蜂王是否已经被捉进来,因为她是这群蜜蜂的主心骨。我们曾经在大白天捉过野生蜂,也在白天捉过挂在树枝下的自然分蜂蜂团,只要找到了蜂群那唯一的蜂王,把她用铁窗纱笼子监禁在箱中或者布袋中(有时也会剪掉蜂王的羽),其他工蜂就会自动飞进我们的容器来!晚间捉蜂,寻找蜂王当然较困难,我们只能仔细检查剩余的零星散蜂中,看看会不会漏掉蜂王没捉到。& M4 U: v- w$ F8 y
) u4 ^! H( j4 l
野生蜂捉回家后,我们就对取回的蜂巢进行处理,割出脾上有蜜的部分,割碎它让蜜流出来,就可以食用或者卖给收购站;剩下的花粉和虫卵部分蜂巢,就安装固定在蜂框上,放进蜂箱中,按它们在自然状态下的脾与脾间间距排放,让蜜蜂们爬回上面继续哺育它们的后代。蜜蜂具有“恋子癖”,所以务必让蜂群至少有一到两个子脾才不会飞走,有时我们也会到其他蜂群去“盗”一块既有蛹又有幼虫的脾放入新蜂群,确保新蜂群稳定。为了让它们更快繁殖,我们视这群蜂的数量大小,加插入一两个上好巢础的蜂框,最边上加上隔板。野生蜂捕捉回来的头几天,要每天多次观察,尽量不开箱检查,如果发现有蜜蜂带着花粉花蜜回巢,就表明这群蜂愿意在这里住下了。约三天后,轻轻抽出巢脾检查,如果发现被我们割坏的部分都修筑好,脾的边沿出现新蜡(蜂在继续扩建住房),或者蜜蜂已经在加入的新巢础上开始修筑蜂房,那么这群野生蜂就成功变成我们的家养蜂了。
4 S& X! Q$ w: i) A. |0 ?5 M! N, I1 e7 I
在山上挖洞诱捕野生蜂,是最经济省事又收效好的办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那几年,我和我哥在村子周围和附近十里内的山上,挖了五、六十个蜂洞,并且用本子记下各处山上蜂洞的位置,防止忘记。蜂洞通常是挑选在山上位置比较显眼的大树头下,贴着树根挖去开下面的泥土,掏成一个容积约一尺多见方的洞,然后用石头、砖块、泥巴之类封回,保留一两个拇指般大小的孔,预备蜜蜂出入。如果在山上没水,我们又没预先带有泥浆上去,就用自己的尿来拌成泥浆封上洞口!在四、五月份和十到十二月间,野生蜜蜂因原来蜂群太拥挤要分蜂、缺蜜、受病虫害等原因需要搬迁,就会派出“侦察兵”寻找新居的。这些“侦察兵”会到处围着可能有适合住所的地方转,找到孔洞就进去侦察一番。当它们找到合适新居后,就飞回去把整群蜂带进来安居。我们每年都会去检查两三次所挖的蜂洞,看看有无蜜蜂迁来。一旦被蜜蜂住过的洞穴,我们捕捉后,另外的野生蜂群更喜欢迁来,因为住过蜜蜂的洞穴有残留蜂蜡痕迹吸引。利用这种方法,我们最多在一个秋冬季捕捉了十多群蜂。9 J7 e8 e" p0 J% g; e. n4 m
( g( N4 p$ g  |3 D  w; _% H
在我们山区,每年都能遇见蜜蜂迁徙、分蜂飞过的情况。这些蜜蜂成群结队从低空飞过,飞行嗡嗡声很大。只要碰见飞行着的蜂群,我们就会赶快跟踪。如果它们飞得较低,表明它们将要在附近降落;如果它们飞得较高,我们就用沙土、衣服或者随手拿到的杂物抛上空中,迫它们降低高度,寻找地方聚集。当蜂群在树上、房檐下聚集成蜂团后,我们就会赶快找来蜂箱或布袋甚至脱下裤子扎起一端当布袋收捕蜜蜂。收捕时,小心爬到蜂群旁边,如果方便的就用布袋直接整个蜂团套进去扎起;如果有障碍物,就用手小心轻柔地去捧蜂团,一把把的放入箱中或袋中。要成功捕捉蜂团,关键是把那只蜂王捉到,必要时将她的翅羽剪去一部分,或者用火柴盒、蜂王笼之类扣住,只露出细小的空隙让其他工蜂知道。当蜂王进入我们的容器之后,其他蜜蜂就会源源不断自动飞进来,待蜜蜂基本收齐后,我们就把它们关闭起来,带回家里。新捕捉的纯净蜂团,必须在其他蜂群中抽取一两张含有幼虫的脾加进这箱新蜂群让它们哺育,就能防止它们逃跑。9 ^+ v: |) a2 q
3 \1 {7 ^" J$ S- w7 d6 z
通过追捕野生蜂、到外村购买、自己繁殖等办法,我家的蜂群常年保持在十到二十多群,最多时有35群,生产的蜂蜜一年累计达数百至两千斤,出售蜂蜜的收入大大帮补了家庭生活开支。在那个“文革”年代,每个成人劳动力一天的工分折算成现金只0.3元左右,而我家的蜜蜂饲养是业余的,勤劳的小蜜蜂给我这大家庭带来了满意的收益。
- Y. x0 }5 ]- F  d7 o! t) h
; W6 L5 U* G6 A" `' z管理这些蜂群,主要靠我和我哥,在技术上祖父、父亲全都不用管了,其他几个弟妹年纪小没兴趣加上要读书,也帮不上啥忙。我俩学会了自制新式蜂箱、“人工育王”、“人工分蜂”、追捕野生蜂、“小群繁殖”、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我抄写养蜂的“秘笈”、记录本地植物开花期和养蜂日记等有好几本。在蜂群管理技术上,由我提出措施,而因我有点怕被蜂螫肿起难见人,具体动手处理蜜蜂的操作就常让我哥做。我兄弟俩往往会在近期如何管理蜂群产生分歧,曾经试过把蜂群分成两份,开展饲养比赛!但总归是一家人,比赛一两个月后就不了了之,没有结果,哈哈!' N& o  O% t+ \) d2 Z( A

2 ~5 W: ~4 w8 L' F8 ^0 E2 e( p在我们家乡,适合蜜蜂采集食物的植物有数百种之多。中蜂个体小,行动敏捷,适应性强,零星花源也能找到。我们这里每年比较普遍的蜜源植物有:冬季的“蚁枝柴”(一种滑叶小灌木)、鸭脚木;春季有紫云英(一种绿肥,现在很少种植了)、油菜花;夏季有荔枝、龙眼、乌臼木等。在其他如玉米、水稻、相思树、鸡苣藤、盐灰树等等开花的季节,因为流蜜少或者只有花粉,只宜让蜜蜂繁殖,不能取蜜。
$ U, R) y6 J# y% |! q! {9 b$ x# Y" |+ t8 J# T
那些年,我们每年都会在三月底荔枝开花前,把蜂群乘夜运到成片荔枝林的邻公社(马圩)朋友的村去,五月份又把蜂运到乌臼木较多的长牙山或者云利村去,而七月份到次年三月,我们的蜂都留在自己村中放养。在天气暖花源充足的季节,就是我们的收获时候。摇取蜂蜜的时间间隔密度,是随机的。我们会每隔三、五天就抽取部分蜂巢检查,发现贮蜜的巢脾蜜汁较满,并且有部分封盖,同时预计未来几天天气正常时,就会取蜜。在蜜源开花正盛,蜂群繁殖旺盛期,蜂群大多数是温顺的,不会轻易螫人。我们在繁殖蜜蜂时,也会选择性格温和产蜜量高的蜂群来育王,用这种蜂王分群繁殖出来的,蜂群品质也会好。正常天气,冬春季蚁枝柴蜜和紫云英蜜一般可隔七天到十天取一次;夏季荔枝蜜则可以在3—5天内就可取一次;乌臼蜜就5到7天取一次。每次每群中蜂的产蜜量,一般在2斤至5斤之间,视蜂群大小而不同。在流蜜非常丰富的蜜源(如荔枝)盛花期,蜂群繁殖旺盛群体密度大的,箱内往往有一两只框全是蜂蜜的“蜜脾”,每脾蜜重达2到3斤;而工蜂数量一般的群,蜂蜜、花粉和幼虫都同分布在一张脾上。
) `) t# J9 C* @" [3 O6 O; ?" O
2 c$ X* F+ E, ?9 R- r那时,转运蜂群到荔枝园,最担心的是有的农民会给荔枝花喷农药!一些农民缺乏科学常识,以为昆虫会把花吃掉,影响他们的荔枝产量。1973年荔枝开花期我们就碰过一次,我们的蜂箱前面地上、箱中,遍布被农药杀死工蜂,都是专门外出采蜜的成年啊,惨!我们只得紧急向蜂群喷洒解毒药物,并赶快将蜂运回来。经过打听,原来是只有一两户私人种的几棵荔枝树上洒了农药!打那以后,我们每年在将要转运蜂群去采荔枝蜜之前,都会先去了解当地农民会不会给果树喷药,并宣传蜜蜂授粉对果树的增产道理;如果他们的果树虫害确实多,就建议他们在开花前和开花后再治。以后,这类事情就基本不再出现了,有的大片荔枝园还热情邀请我们放蜂去。+ k- }& r  m+ N1 [  k

, K1 D9 O$ o- U# ?( ~) f" d我家养蜂规模自1975年秋起步入了低谷期。原因是当年蜂群暴发了一种“中蜂囊状幼虫病”,全国许多省份都出现。蜂群感染了这种病,幼虫和蛹会大面积死亡,形状是囊状,最后干枯粘在巢孔内,使蜂群“后继无人”,走向灭群。这种简称为“中囊病”的,一时找不到特效药物治疗,什么“青霉素”、“氯霉素”、“甘草”、“红霉素”等等都试过(把药物兑蜂蜜水喷洒、饲喂),都没啥效果。按照当时《中国养蜂》杂志和报纸的介绍,我们向海南的某人邮购来一种中药“金不换”,煮水混蜜水喷洒、饲喂后,效果倒明显些。但是,弱势的蜂群就再也不能象以前那么兴旺了,蜂群也从三十多箱死剩下十箱八箱。从那时起,我一来觉得靠这行难以生存,加上要考虑婚姻、前途出路,就不再热衷养蜂了。- `4 q* J  l1 J, ]$ q5 A

) `5 O4 F1 i( d9 t- {; }. N1978年我结婚后离开家庭当了老师,先是在大队的学校,接着调到镇中学,后来调到镇教育办,2002年起调进县城定居,回老家的次数也少了。
' b) m/ g) ?. l( F! [/ ~( S# d* y0 s! a! e
至于在家的大哥,因为山村里蜜蜂的来源也不难,管理又简易,所以仍然持之以恒养着蜜蜂,只是规模总在数群到十多群之间,并且管理粗放,产量不高。
/ |8 K1 J* q  A$ D8 i9 [! ^7 o( l3 H& D# X9 r
我的这段养蜂经历,正值文革期间,是我刻苦学习知识钻研技术的青年时期,因此印象深刻,现在看见蜜蜂,也感觉很亲切。
0 j  {4 j' Y4 n6 P5 T1 i9 d+ X, G6 y8 w! h

( }: B, d- W. Q+ Q* `4 J  X) e" {- _3 W$ O8 e3 o  a
(“强者”写于2011年元旦)
QQ
QQ
积分
255
在线时间
234 小时

1375

金钱

289

回帖

255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11-1-5 14: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珍贵的记忆!
积分
1540
在线时间
1409 小时
居住地
广东省 肇庆市

2万

金钱

4977

回帖

1540

威望

金牌会员

Rank: 4Rank: 4

发表于 2011-1-5 14: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顶起
QQ
QQ
积分
0
在线时间
400 小时

425

金钱

82

回帖

0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11-1-5 15: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顶起
积分
0
在线时间
165 小时

1194

金钱

366

回帖

0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11-1-5 15: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顶起
QQ
QQ
积分
3589
在线时间
2771 小时
居住地
广西区 贵港

8643

金钱

1257

回帖

3589

威望

金牌会员

Rank: 4Rank: 4

发表于 2011-1-5 15: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步一脚印,不平凡的人生历程,珍藏的历史记忆。
积分
200
在线时间
809 小时
居住地
广东省 深圳市 龙岗区

5678

金钱

1256

回帖

200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11-1-5 15: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城市蜂尚 于 2011-1-5 15:51 编辑
; W5 w* J6 }7 F4 ^; V* [. R! U& a: V3 t
不错,挺有意思的。建议向《蜜蜂杂志》投稿。
QQ
QQ
积分
10799
在线时间
5917 小时
居住地
广东省 韶关市 武江区

4万

金钱

9740

回帖

1万

威望

版主

Rank: 27Rank: 27Rank: 27

发表于 2011-1-5 15: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好的回忆
QQ
QQ
积分
187
在线时间
1049 小时

1万

金钱

3366

回帖

187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11-1-5 16: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bu cuo .........
QQ
QQ
积分
0
在线时间
990 小时

4538

金钱

905

回帖

0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11-1-5 16: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前辈问好!学习了
QQ
QQ
积分
717
在线时间
982 小时

9231

金钱

1994

回帖

717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发表于 2011-1-5 16: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好的回忆emgf    还有很好的养蜂捉蜂经验技巧mgfs
: M! p4 C$ g/ \% n: ~7 o) @
" ?  S- G" v7 G: G5 G% B 13358b42e1666454d53d6.gif
% ?* u2 p# p& c4 R% H% H2 y# ^* h
; P* m5 g& A' o% Y* f* C+ \5 V  } 1215755898_b687c4a2b99273eecf9e09fb1a3ba80a.JPG
论坛高手云集,恳请各位多多赐教,在此向各位致礼了,谢谢! 学养蜂
QQ
QQ
积分
1135
在线时间
707 小时
居住地
海南省 儋州市

6474

金钱

1895

回帖

1135

威望

金牌会员

Rank: 4Rank: 4

发表于 2011-1-5 16: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口气看完了,希望楼主继续!
QQ
QQ
积分
1135
在线时间
707 小时
居住地
海南省 儋州市

6474

金钱

1895

回帖

1135

威望

金牌会员

Rank: 4Rank: 4

发表于 2011-1-5 16: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在写内容吗?
QQ
QQ
积分
335
在线时间
712 小时

4053

金钱

954

回帖

335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发表于 2011-1-5 16: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埇离我度好近!得闲去拜访前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蜂网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6-16 07:20 , Processed in 0.218875 second(s), 28 queries .

备案号:鲁ICP备2023002647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