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12-28 21: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8 Z4 b& ]: N% |) c6 b1 V1 r" U5 l0 O
关于中华蜜蜂保护的一些问题:杨冠煌0 E1 f$ J1 B0 l, r" \- H# f
/ t" |1 A: D/ S" ^0 s2 D# O
十年前,中华蜜蜂已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受保护的野生动物之一。随后,农业部将中蜂列为畜牧品种资源保护品种,并建立一些保种场及中蜂品种资源保护区。因此,中蜂具有两重受保护的身份:既是野生动物又是可饲养的畜牧品种。虽然有两种身份,中华蜜蜂依然面临濒危的趋势:
! S0 E4 W4 |8 e
' I* m# F/ T# y. _(1)随着蜂业生产的发展,引进的西方蜜蜂种的优良品种,如意大利蜜蜂,高加索蜜蜂,卡尼阿兰蜜蜂等的数量日益增加,已成为养蜂业主要品种。养蜂户纷纷放弃中蜂,改养西蜂。) n9 D3 x5 j2 j5 k
9 N: c" c5 G% z1 j# h(2)引进的西方蜜蜂是一种外来物种,在自然界与中蜂的种间竞争中占优势。在乡村,发展一个具有 50群左右的西蜂场,周围 3 km 的野生或家养的中蜂群全部被毁灭,严重破坏当地植物生态系统平衡。3 u; Y8 i5 q8 q2 D, S! S: C8 d
! H9 j: E4 x* l: t5 a8 m(3)西方蜜蜂带来蜜蜂囊状幼虫病,是一种病毒病。对于西方蜜蜂来讲,囊状幼虫病危害不严重,而传染到中蜂后成为严重的幼虫传染病。每年有大量中蜂群因此病死亡,至今还没有有效的防治药物。这也是造成中蜂种群数量迅速减少的原因之一。
* \& X- S, b4 b. [
- i4 u( P7 L3 q+ o: ]中华蜜蜂的饲养数量、种群数量及在自然界的分布范围日益减少,为了保护中华蜜蜂,各地出台许多相关措施,但效果不明显。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问题:6 X5 b* M# W: A; W5 N
2 g0 |( b' Q3 A5 V* }+ ?! `1. 不重视保护当地中蜂,盲目从外地购进中蜂群。不去研究当地中蜂的特色,不去保护当地中蜂,大量引进外地中蜂补充蜂源。以北京房山蒲洼乡为例:原有饲养的北京中蜂能维持 10 框以上群势, 是一种优良地方品系。上世纪 80 年代,我们在蒲洼乡森水村培育四百多个优质蜂王出售到全国。而今大量从湖南、安徽购进中蜂群饲养。这些中蜂群工蜂个体小,群势弱,只能维持 6~7 框群势, 在北方饲养死亡率高,特别是冬季,而且不具备北京中蜂的优良特性。另外,购进的南方中蜂其生态作用也不如当地的北京中蜂。
# H" h" |; i8 v, A2 \1 e
/ v2 D0 {+ ?4 z6 Q2. 热衷于采用原始的桶式饲养。有不少保护区热衷于采用古代的蜂桶来饲养中蜂,对采用先进的中蜂饲养技术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只按照保护野生动物一样,让中蜂在野外自生自灭就行了。这样,既方便管理,又便于开发旅游。为了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常用中医对中蜂蜜、蜡的描述去忽悠消费者及游人,以高价出售中蜂蜜及其他产品而获利。
% W6 N9 x2 _* g5 M$ c' U g0 a. |, I' Q' J# Q2 U
而我国对中蜂已研究了 50 多年历史,摸清其生物学特性,制定了饲养技术行业标准,如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技术规范(ZB-B47001-88)及中蜂标准蜂箱,已有可行的饲养技术、育王方法等。已有一整套饲养畜牧品种的技术措施,使中蜂生产的蜂蜜、蜂蜡等的产量及品质都有很大提高,这是原始的桶式饲养无法达到的。只是由于中蜂本身的基因因素,使产量比西方蜜蜂低些, 经济效益不及外来的西蜂,才使农户抛去中蜂改养西蜂。
! L; E; _$ t+ s7 O, q: P! `2 g6 g+ }2 I. o
我在意大利时,每到一个蜂场,主人先带我看野生树洞中意大利蜜蜂生存状况,其次是古人桶式饲养状况,随后是发明活框饲养、蜂箱等先进饲养技术,才有今日养蜂业的辉煌。他们展示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为之自豪,古代的饲养方式只作为点缀。而我国的中蜂保护区和饲养地区却抛去现代饲养技术而热衷于复古,为了多挣外行人的钱,什么科学技术都不要,这种现象应给予制止及揭露。2 f2 w: ` P% L! f {% \4 ^
/ G! D) N6 u0 ~" v
3. 生态补偿费没有支持中蜂的保护工作。由于中华蜜蜂的生产能力低于引进的西方蜜蜂种,养蜂户改中蜂为西方蜜蜂是理之当然。然而,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维持植物多样性必须依靠中蜂。为了使养中蜂户安心养蜂,应使用生态补偿费给予一定补助。现在这种补助只用在绿化造林上,对养中蜂户没有补助,农民当然不愿饲养效益较低的中蜂,改养西蜂。3 u7 \# L6 F9 s5 K Q1 v
& L! ?4 Z7 H7 X: Z
4. 缺乏问责制。有一些基层单位,打着保护中蜂的名义向上级要钱,钱到手后到外地买些中蜂饲养。拍些照片,陪上级领导看看,就完成保护任务,次年中蜂死光再养西蜂。由于缺乏问责制,无人追责,把保护中蜂当作摇钱袋。
- {. M3 [' ^# u$ _
/ \+ f1 P( b% K, Z: d为此,在中蜂保护上应强调以下五点:1. 保护当地资源及品系,不能盲目从外地购买中蜂进行保护。2. 采用已有的先进中蜂饲养技术进行保护及生产,并不断提髙蜂王品质及饲养技术。3. 对养中蜂户给予生态补偿费。4. 确定保护范围,在保护区内不许饲养外来蜂种,并采用问责制管理。5. 将中蜂囊状幼虫病防治列入研究项目,拨一定资金用于防治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