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angchh 于 2021-3-5 18:34 编辑
/ s( _ y4 ], r5 B3 S8 y" z5 k* o华夏中蜂 发表于 2021-2-24 01:303 G3 C) ^ q$ M% D
不瞒你说,现在还在设计土养箱,今年蜜多卖不完,却遇到很多奇葩客人,问蜂蜜多少钱一斤,答:100,又问 ...
/ F& j# n' ~+ |: w6 x8 S9 T0 Z. B# f+ ?
国内意蜂养殖,并未照搬国外意蜂模式。
, L! _. ~1 }+ Z& {6 z
$ X+ a" C: s7 I3 h7 Y我的看法,欧美意蜂养殖,至少有两大精髓被我们忽略和遗弃了,一是多箱体养强群,取成熟封盖蜜,优质高产。我们没有学到家,只学了皮毛,搞平箱养弱群取水蜜,搞浓缩加工,劣质低价。二是专业育王。育王真是技术活儿,优质王是专业育王场的看家本领。很多养蜂人以为自己育出了王,就掌握了育王技术,但实际可能也就是掌握了个入门操作,质量无从谈起,听天由命,无法控制,也不知道如何控制。这实际上也是只学到皮毛。粗制滥造的新王,真不如不要的好,省得一年几换。爆产新王,看似强悍,只是跟自己两三月后比,与用了一两年的优质王比,可能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虎头蛇尾,绝非好王。一年几换,也是质量差劣的直接证据。7 K$ }; J/ x0 T) G3 ?
: [8 [/ O' o0 [# s2 D
还有其它一些重要技术,如饲喂,如果我们真的完全照搬了,学到家了,肯定会好很多。9 O: O% _7 B) ]3 k/ |& g
$ C e& P, }0 U, k* u. E中蜂能不能照搬意蜂养殖技术模式,我不敢妄下断言。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在没有照搬。照猫画虎,画虎类犬。8 O ?# O! K6 y( P f' C
0 `3 a) g! q5 _. Q4 K, c! P9 M蜜蜂养殖有太多共性的东西,这都要遵循。差异性肯定是有,但并不大,主要在于对气候等地理环境的适应性,针对性照顾到就好。从野外生存看,东西蜂间并无多大区别,从传统土养看,也有太多相似的地方,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到了活框时代,就突然冒出来那么大的所谓“种性差异”?问题恐怕不在于蜂,而在于人。说白了,还是技术没学到家,没学到精髓,买椟还珠。" i# K& L$ s* K3 m( e( D
0 q% X4 w) g8 j% a$ R5 M" Q如果学到家,中蜂肯定可以养出10万+的强群。
9 N; @) t) \ j! M |
|